阿尔法世界
对冲基金业几年前发明了一个新词,用来表示一些特殊人士(也就是对冲基金经理)可以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便获得超常的回报。他们把这种彻底无忧无虑的投资称作“阿尔法”,以与“贝塔”相区别——后者是指普通投资者根据“标准普尔”等指数投资而取得的一般市场回报。
这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精英主义投资哲学。其前提是,“阿尔法经理”比别人聪明,因而可以在风险重重的市场上闲庭信步。普通投资者被警告不可做的事,他们却可以做——估算市场的涨落时间、从事投机性的卖空行为、为提升收益而大量借款。这些智力超常的经理向那些财力超常的投资者提供服务——那些投资者付得起对冲基金的高昂费用。
这种“为极富者提供特殊投资机会”的想法造成了一种迷信。《机构投资者》杂志在2003年为对冲基金的“内行”们推出了《阿尔法》专刊。为了奚落“贝塔世界”里那些没钱的土老帽,该刊物编辑了一份对冲基金经理领头人物的年度收入调查。去年名列榜首的25名经理的平均薪酬是令人瞠目的8.92亿美元,高于2006年的5.32亿美元。有5名经理各自“挣到”(如果可以用这个词的话)了10亿美元以上。
随着泡沫经济的增长,“阿尔法经理”们更加胸有成竹,深信自己可以不受“贝塔市场”基本法则的约束。他们开始谈论“便携式阿尔法”,据说依靠这种办法,利用期货、掉期、期权、卖空等工具,可以将市场风险从一个投资组合中彻底消除。他们仿佛发现了一个不受重力约束的世界,或是一场免费的源源不断的永恒盛宴。
“你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来以低风险取得高额投资收益”,这样的想法一传十、十传百。与基础经济同步增长、与所有人一起齐头并进,似乎已经不能让人满足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始制定意在超出常人的战略,以追求它们自己的“阿尔法”。最受欢迎的方法就是整合抵押贷款等传统、基本的资产,将其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
各个玩家都想要自己的一份 “阿尔法”:智力超常的银行家可以为证券化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房利美”公司智力超常的高管可以收获巨额的红利。引诱人们的是这么一种想法:只要摊子铺得够大、购买证券的人足够广泛,单笔贷款所固有的风险——就是那烦人的 “贝塔”——就会因某种原因而消失。银行家们的言谈开始让人觉得,彷佛市场风险就是个刻度盘,你可以随意上下拨动,以符合你想要的回报水平。
这个虚幻的世界在2007年8月开始崩溃。突然之间,以抵押贷款为基础创造的证券化资产卖不出去了,因为在跌落的市场上,没有人知道这些资产值多少钱。所有那些一直在追逐超常回报的智力超常的人们,开始害怕了。而在过去的一年里,这种恐惧产生了毒性,它将信任与信心从市场上吸走;就像是在一个没有氧气的行星上,人们拼命地想维持呼吸一样。
接下来就是恐慌:那是这个故事里最不吸引人的一部分了。“阿尔法世界”的贪婪面已是够恶劣了——想想那些价值1亿美元的豪宅和私人美术馆。但它的恐惧面是更具破坏性的。当前严峻的金融滑坡的推动力,正是最富者、最有权势者对“阿尔法安全”的追求。极富者已经获得了战利品,现在又拼命地保护它。所以,那些“神通广大的投资家”把现金捂在手里:他们从任何可能受影响的机构中撤资,就连强大的雷曼兄弟也不例外,而且只肯提供还款期在24小时以内的借款。
英格兰银行行长金(Mervyn King)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警告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我们的银行体系从未如此接近崩溃”。金参与设计的银行资本重组方案现在已在世界各地得到采用,他是本次危机中仅有的几位英雄之一。
局面真的很糟糕。金融界人士告诉我,他们有朋友正在购买保险柜,以便把现金存在家里;还有人正在撤出数百万美元的现金,以免受到最终崩溃的冲击。现在,“阿尔法精神”又归来了。这次的办法是囤积现金,不过仍然是那个前提:本人与众不同。至于本人之外的世界,则见鬼去吧!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王妙玲/译)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 · 乐观者称金价或冲2000 机构资金涌入黄金ETF | 2009-06-04
- · 李亦非加盟高雷 对冲基金大鳄国内“锦衣夜行” | 2009-05-23
- · 欧盟对冲基金面临首次监管 | 2009-04-30
- · 对冲基金“诱惑”主权财富基金 | 2009-04-27
- · 大型对冲基金将进入审慎监管时代 | 2009-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