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战之危
虽然国会已就经济危机一事争得不可开交,但美国目前的状况仍然相当于1939-1940年的“虚假战争”(The Phony War)时期。我们已向这场“大衰退”宣战,但政府行动仍一如往常,几乎完全没有战时的气氛。虽然我们选出了一位许诺变革的总统,但党派之间依然争吵不休,经济调控依然错漏百出,所有这些促成本次危机的诱因,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局面不会长久,“虚假战争”结束之日,就是大难降临之时。二战在名义上开始于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的进攻,但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英法军队只是袖手旁观,小打小闹。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入侵比利时及其邻国,这段短暂的平静期便结束了。英国首相张伯伦黯然离职,丘吉尔带着满腔的复仇怒火上台。
在应对本次经济危机的战争中,我们依然处于“张伯伦阶段”。美国政府空谈着牺牲,空谈着各种取胜之道,但却没有为复兴经济而当机立断。本周,经济学家斯米克(DavidSmick)在《华盛顿邮报》上评论说,奥巴马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有三个方面:拖延、拖延、再拖延。他说得很对。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一项经济救援方案,但没有列出细节;奥巴马政府许诺要严格管理预算收支,但却犹犹豫豫,不能痛下决断。
现政府的政治色彩显得很强烈,原因之一,是奥巴马的阁僚全是政治家以及曾在政府中任职的人。你也许觉得,面对这场毕生难遇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奥巴马也许会挑选一些有经验的、懂得如何在危机期间管理大型组织的商界领袖。但他没有这么做。
看看奥巴马内阁的商业色彩有多么淡薄:财政部长是一位前政府官员;国务卿是一位前参议员;商务部长是一位前州长;国防部长是一位前政府官员、大学校长;能源部长是一位前大学教授;国土安全部长是一位前州长;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长是一位前州长;白宫办公厅主任是一位前国会议员;白宫经济事务主管是一位前大学校长、政府官员。
这些人无疑都是俊杰之士,但在商业方面,他们并不比海德公园读书俱乐部的成员更有经验。也许奥巴马觉得,由于企业高管已经在金融危机中声名扫地,所以使用他们是靠不住的。在奥巴马的内阁中,惟有沃尔克领导的经济复兴顾问委员会中有一些商界人士,比如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ef-freyImmelt)、卡特彼勒公司首席执行官欧文斯(JimOwens)和风险投资家多尔(JohnDoerr)。
慵懒、不思进取的风气始于国会山。现在,国会议员每周依然只工作4天,每到周五就返回家乡,在选民面前吹嘘他们是多么地尽职勤勉。他们也许嘴上大谈经济危机,但行动上却优哉游哉,好像根本没有危机似的。
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在投票时依然严守党派界线。民主党人在经济刺激法案里夹带了许多小项目,除了能增加竞选捐款之外,这些小项目起不到什么刺激经济的作用。民主党人还违背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承诺,将一些资金划给己方的亲信,这样的做法一向令民众愤慨。民主党人做的这些事都很过分,但共和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的战略竟然是抵制经济复兴方案。林鲍(RushLimbaugh)曾说过:“我希望奥巴马干不成”(译注:林鲍是美国一位保守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看来共和党议员的战略与林鲍的思维如出一辙。
《纽约时报》本周用了一则很长的新闻标题:《奥巴马的预算遭遇党派贵族挑战;各委员会主席反对税收方案,但又希望削减债务》。这则标题很贴切地反映了国会里乱糟糟的场面。伙计们,不要再打闹了!聚会已经结束了!
奥巴马拯救经济的行动如果失败,后果将会怎样?当我温习历史时,这是最令我担忧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政治家未能通过正常的民主方法解决经济危机,于是公众便抛弃了民主。民众对银行家、企业大亨、争吵不休的议员感到无比愤怒,所以他们转而支持专制的领导人,那些人承诺要以举国一致的行动来拯救经济,具体的形式便是法西斯主义。在今天看来,这种噩梦般的景象也许显得非常遥远,但愤懑的情绪正在积聚,因为大家都开始想找到一些恶棍,把当前经济混乱的责任全推到他们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不愿轻易冒险,这是情有可原的。奥巴马政府若是强行实施紧急金融措施,就可能导致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商和大银行倒闭或者被国有化。我希望奥巴马政府能找到更有创意、更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将这些大企业分割成较小的公司,而不是将其整合为更大的国有公司。
但是,这场“虚假战争”必须结束了。公众在呼吁政府当机立断,如果当前的执政者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也许会转而支持另一群可怕的人。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赵倍/译)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
- · 【见解:美国要严肃对待环境问题】 | 2009-08-11
- · 美国年底可能有140万人破产创新高 | 2009-08-11
- · 休养生息式的经济 | 2009-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