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二张”的命运 (下)

订阅
10:22
2009-12-01
雷颐

1882年元月,张之洞补授山西巡抚,主政一方,终于跻身封疆大吏之列。他共任山西巡抚两年零4个月。在此期间,他席不暇暖,整顿吏治、清理地方财政、裁撤摊捐、清丈地亩、劝本务农、赈荒救灾、严禁烟毒。最重要的是,在主管实际事务的过程中,他渐渐感到中国传统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开始向洋务派转化。

他接受了多次到山西赈灾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在山西实行“洋务”的建议,包括开矿、兴实业、办学校。他认识到,山西的洋务远远落后于沿海各省,故专门设立了洋务局,要求下属学习、讲求洋务。由于治晋有方,1884年5月末,在中法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清廷任命张之洞为战争关键处的两广总督。正是这场战争,使他对洋务的认识更加深刻,于是,他在两广也大办洋务。

大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但地方财政困难异常,于是张不得不做出开放“闱姓”赌捐惊人之举。“闱姓”是晚清两广较为流行的一种以科举考试进行赌博的方式,咸同年间,广东当局为筹军饷曾一度弛禁,但为“清流”奏请禁止。而原来的“清流”张之洞奏居然请开闱姓之赌,自然引起轰动,引人讪笑,种种严厉抨击、参奏接踵而来。无奈之中,张之洞给朝廷上折为自己辩解。他分析了不得不弛禁的客观原因,认为“清流”只有面对实际,才会知道不能凡事都按本本、教条去做,要摒弃嗜好空谈大话的陋习,才有可能逐渐“务实”。两广总督的四年,张之洞完成了向洋务派的转化,由此成为洋务派后期的领袖人物,成为晚清一代名臣。1909年秋,张之洞病逝,三天后清廷即上谕加恩谥予“文襄”,备极衰荣。

与张之洞的官运亨通相反,张佩纶却是仕途坎坷潦倒。1883年底,张佩纶进入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开始管理实际事务。以言官翘首而执掌实际事务,35岁的张佩纶官至正三品,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但进入总理衙门只几个月,政坛突发变动,慈禧与恭亲王奕盉矛盾白热化,最终在1884年4月下旨罢免奕盉,史称“甲申之变”。但张佩纶却“不识时务”上疏为奕盉辩护,触怒慈禧,被其严斥。5月中法战争和战未明时,张佩纶坚决主战,言辞激烈。出于种种考虑,慈禧干脆任命这个喜谈兵事却毫不知兵的书生前往福州主持防务。7月3日,张佩纶抵达福州。8月23日下午,海战打响,马尾港内11艘中国军舰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被击沉9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江之败,原因多多,有中法两国军舰水平的差距,有两国兵力的差距,当然还有张佩纶的备战、指挥的失误等等。比如,熟读经史的张佩纶居然还使用让士兵换上商人衣裳、派人在岸上插许多旌旗以虚张声势、不切实际地用火船攻击敌舰的“战术”,或想上演一出当代“火烧赤壁”。

战斗打响后,从未到过火线的张佩纶上山观战,法舰炮火之猛烈远远远超出他的想像。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主帅”张佩纶却惊恐万分,从后山仓惶而逃,全然不顾自己平时总是慷慨激昂、大言主战。时值大雷雨,其鞋跑掉,狼狈不堪,一直跑到18里外的彭田村才安顿下来。而船政大臣何如璋也逃之夭夭。马江之败,张佩纶自然罪责难逃,其实清廷应负主要责任。他被发配到察哈尔充军,这一年,他三十有七。

张佩纶曾是慈禧宠臣,这次慈禧却定要严惩,原因殊不简单。其实,就在任命张出京赴闽的同一上谕中,还命令同时“清流”的吴大贗会办北洋事宜、陈宝琛会办南洋事宜,名为重用,其实是要将这些“清流”赶出京城。

他们的出京与受罚,标志着 “清流”的解体。不久前这个强大的政治派别还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权倾一时,不到一年便土崩瓦解,只因此时慈禧已剪除政敌,大权在握,无需再借“清流”敲打异己,相反,“清流”的存在已成她为所欲为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一句话,“清流”本就是最高统治者打人的工具,兔死狗烹,中国政治传统向来如此。只是慈禧为削其势力把他们赶出京城太过迫不及待,甚至不惜以“会办”军务之名,全然不顾书生典兵可能酿成大祸,未免太把军国大事视同儿戏。当然,对慈禧来说,与争权夺利相比,军国大事只能是“儿戏”。

1885年春夏,张佩纶开始了为时三年的罪臣流放生涯。哪知他来到荒僻的察罕,竟引起了蒙古王公、俄国商人和日本“游历使”的注意,访客不断,朝廷立即关注,都统急将他追返张家口。对自己戏剧性的宦海沉浮,张佩纶发出“朝是青云暮逐臣”的无限感慨。好在京中好友时常寄赠银两,尤其是李鸿章,多次赠银不菲,使他平安度过三年戍期。1888年春,张的戍期已满,按例要交 “台费”、“部费”三年共计2000两,这笔巨资,又是李鸿章一力承担,他才得以释归。

李鸿章之所以慷慨援张,因其与张佩纶本有“世谊”。张的父亲张印塘曾与李属“患难之交”,且张守卫的庐州就是李鸿章的家乡,二人交情更深。以后张佩纶步入政坛,李鸿章一方面“念旧”,一方面欣赏其才华,故对他一直另眼相看。同样,张在官场也给李“面子”,他“以直声震天下”,参劾高官举不胜举,但从未直接参奏过李鸿章。张佩纶过津时,李曾主动看望,二人来往更加密切。现存二人之间600余封信函表明,两人对朝政长期互相沟通。尤其是进入总理衙门的几个月,张更是三两天就与李通一次信,向李详告各种情况。此次张佩纶落难,李鸿章不仅不吝钱财助其渡过难关,还多次去函表示慰问。他以长者身份劝张说:“公是有心人,惟矜气过重,视事太易,致此蹉跌”,但又鼓励、赞扬说国内像他这样“敏果有志略者,戛戛难之”。天津机器局将奥地利普兰德海军官军学校教习阿达尔美阿著《海战新义》译出印行不久,李鸿章即给张寄去:“附上《海战新义》一书,望悉心参详,较胜于故纸堆中寻生活。以水师败者,必以水师求胜,非空言大话所能济事也。”凡此种种,均显示出李对张的殷殷关切。

所以,当张戍满回到北京成为一介草民、四顾茫然不知何往时,又是李鸿章接纳了他,成为北洋总督府中为李主管文书的幕僚。对经过一番磨难的张佩纶,李鸿章更加推崇。最后,李干脆将才貌双全的女儿李菊耦嫁与张佩纶。李菊耦当时23岁,相貌出众,能作诗、弹琴、弈棋,还熟悉历史掌故,喜品评书画,由于有见识,有时李鸿章还要她代看公文,是有名的才女。宰相府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千金小姐竟要嫁与年满40、且是流放归来的 “罪臣”、还结过两次婚的张佩纶做“第二填房”,以世俗标准来看太不相配,故轰动一时,甚至传为笑谈,戏谑文字不少。婚后二人感情甚笃,度过了一段夫妻恩爱、如胶似漆的日子,于1896年生子张志沂。附说一下,张志沂于1916年娶逊清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素琼,二人在1920年秋生下一个女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张爱玲。

张佩纶婚后一直住在天津北洋总督衙门内,着意回避政治。但原本是政治中人,又是“宰相”李鸿章的女婿,还住在“政治旋涡”的北洋总督府内,最终却未能逃避政治。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清政府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事关重大,李鸿章首当其冲,张佩纶自不能免,此时他在北洋总督府亦不能不对此屡发议论、屡提建议,一些建议与李的其他幕僚不合,因此得罪一些人。就在清政府对日宣战之后、平壤战役全面展开之前,朝廷突然下诏,将张佩纶逐出天津,勒令立即回原籍。原来御史端良奏劾张佩纶,说他以罪臣身份呆在北洋总督府、紧随李鸿章,“居北洋幕中,妄干公事”,应对这几次战争失利负责。奏劾张佩纶,是军机大臣、醇亲王亲信孙毓汶和北洋总督衙内李鸿章几个亲信共同策划的结果。因为孙从来以贪著称,十几年前张佩纶就参劾过他,故一直想找机会报一箭之仇。李鸿章左右则因对张提的意见不满而生忌恨,其中主角竟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郎舅失和,反目成仇。

张不得已离津,但他提出想去南京,得到同意。1895年初春,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之时,被逐出北洋衙门的张佩纶携妻南下南京。随后几年国事蜩螗,张佩纶“忧伤君国”却又对政坛深感失望,无可奈何。1900年秋,慈禧急盼李鸿章北上与列强“议和”,尤怕自己被列为应受惩罚的“祸首”,盼李与列强交涉使自己免受惩罚。这时,慈禧又下诣重新起用张佩纶,赏他为翰林院编修、随同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但张并无意于此,经多次催促才在1901年初谈判基本结束时前往北京。在形势逼迫下,慈禧也下诏变法,开始行“新政”,设立“督办政务处”统办全国新政,庆亲王奕、荣禄、王文韶等,张佩纶被任命为襄办。但此时,他于仕途已意兴阑珊,不顾众人劝说坚辞不就,离京返宁。李鸿章1901年深秋在京逝世时,张在南京未及奔丧。

1902年至1903年,此时已是“天下名臣”的张之洞来到南京。多年老友,近20年未见,在此期间却只见了一面。个中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张之洞知道朝廷不喜张佩纶,故百般推脱。另一说法则正好相反,谓张之洞来宁后多次想见张佩纶,但后者因当年同僚如今天壤而以病辞之。无论哪种说法,终归最后还是见了一面。回首当年意气风发,如今物是人非,二人垂泪而别。1903年初,张佩纶于潦倒中在宁病逝。

尽管张之洞身后在当朝备极衰荣,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二张”最终的命运却如出一辙:“文革”中响应“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号召的红卫兵在1966年11月8日掘开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在家乡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合葬之墓,曝尸荒野,任人拨弄踢踹,不知所终;10月24日,红卫兵掘开张佩纶与夫人在家乡河北丰润大齐坨黑山沟的合葬之墓,二人尚完好的尸骨,被红卫兵用锹镐捣碎。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leiyi5684@vip.sina.com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