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网商记者 张晶 这个留着络腮胡子、嘴角深深下陷的“老人家”,看上去真像个爵士乐手。事实上,他的确曾是个乐队的发起人,不过那是更遥远的故事了。
更多的时候,就像这次出现在深秋的上海,哈特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则被当作设计界的“鼻祖”置于舞台的中央,谈论着他所创立的这间在工业设计领域最重要的公司——青蛙设计。
在过去40年间,青蛙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为诸多公司的创新实践带来变革,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索尼、德国航空公司、路易威登、宏基、阿迪达斯、AT&T、IBM、柯达、西门子、索尼、斯沃琪、雅虎、维珍公司等等,这些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带上了青蛙设计的DNA。苹果“白雪公主(Snow White)”的设计语言也缘于上世纪80年代艾斯林格的点子,苹果公司创造潮流、用户导向的品牌形象也由此确立。
“‘苹果设计语言’是不是你所设计出的最成功的产品?”我问他。他回答道,“不,是‘青蛙设计’这间公司本身”。
这的确是绝妙的回答。美国《商业周刊》曾在20年前就将他封为“第一个高科技设计的超级巨星”,而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也一度评论说,“艾斯林格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的眼光可以塑造一个产品和一间公司”。这间多元化的创新公司日后也被评价为“结合亚洲的团队、欧洲的原则、德国的精华、美国的乐观与加州的疯狂”。
重塑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看作对一个人职业成就盖棺论定的表达。这也是众多公司对青蛙设计趋之若鹜的原因。作为重塑设计行业的关键性人物,在过去数十年间,艾斯林格不仅使青蛙设计成为全球风头最劲的设计公司,而且将其成功引导为一间咨询机构——某种意义上,青蛙设计的对手早已不是一些设计公司,而是对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咨询公司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挑战。
2009年,艾斯林格发布了自传《一线之间》(A fine line),讲述了他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公司从事设计的幕后故事。所谓“一线之间”,恰是要跨越创新与模仿、卓越与平庸、利润与文化之间的细微之线。设计与商业,在青蛙的思考方式中,更像是一种化学性的渗透与反馈,而不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单打独斗。
经典之作“白苹果”
1969年,年仅25岁的艾斯林格创立了青蛙设计,当时他为自己设定的首要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我拒绝成为一个饥饿的艺术家”。他希望能有一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购物中心都能出售青蛙设计的产品,“当然,这个目标不出5年就实现了”,他笑着对记者回忆。
艾斯林格成长于二战后经济动荡的德国,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笼罩在战争后遗症的阴影之中。但可贵的是,他始终对自己的创意天份充满自信,并试图以此来拯救自己的生活。“就像学会了航行一样,我最终能够在商业与设计的合作中开辟了新的水域”。
和众多“车库公司”一样,青蛙设计诞生于德国黑森林附近的一个小镇。名字的诞生也有段趣闻。当时他买来一只巴西树蛙,并拍下它滑稽的一跳之后,发现这恰是公司气质的合适象征,巧的是,青蛙(frog)也是联邦德国的首字母缩写。
- 强征“注意力税”或适得其反 2011-02-14
- 笑看用户体验72变 2011-02-08
- “山寨”猛于虎? 2011-01-25
- 改变商业的设计公司 2011-01-12
- “开放式创新”破解闭门造车的困境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