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暖屏障 产能过剩
近日,占国内经济总量近1/4的长三角地区一季度宏观数据陆续出台。江浙沪三省市进出口数据同比下滑均在20%左右。但3月份数据降幅的收窄,似乎让人们看到经济回暖的信号。
不过,外贸企业和一些专家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外围经济并未探底,后面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得长三角地区大量出口产品的供需矛盾显得更为尖锐。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建议,危机的根源在于供需环节出了问题。应对危机,还是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一味保全某些经济指标,而忽略对落后过剩产能的调整。
回暖遐想
本报获得信息显示,浙江省1季度进出口372.6亿美元,同比下降19.3%,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7.6%,进口同比下降23.6%。上海、江苏两省市1~3月的进出口降幅要略高于浙江,在20%以上。
虽然3月份数据仍在下滑,但较1、2月份降幅有所收窄。另外,一些其他的经济指标的向好,似乎预示着经济已经开始触底。
工业用电量向来是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发电量降幅明显收窄。据统计,同2月份相比,3月浙江省的用电量增长30%、江苏和上海在这一指标上的增长分别为20%和13.8%。
此外,江浙沪三地的排污进管量、供暖量和交通运输量也较年初有所回升。
而来自银行系统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信贷增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5303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一。而浙江、上海在该项指标上分列全国第三和第六。
宁波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丁海滨分析,一季度外贸数据的下滑,主要源自四个方面,外部需求不足、企业资金链紧张导致的流动性变差、PPI指数负增长、价格传导性影响出口额的下降、国家出口退税的让利被外商拿走。
“这20%左右的下滑主要是金额上的缩水,产品出口量下降的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应该刨去8到10个点。”丁海滨说。
“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数据能说明,经济已经开始回暖。”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说,“至于用电量等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但来自该地区主导产业纺织、机电行业人士的观点表明,情况可能仍不乐观。
素有纺织业晴雨表之称的中国轻纺城指数显示,3月份外贸景气指数收盘与938.75点,比上期跌2.97%,外贸价格指数收盘于70.10点,比上期下挫11.27%。
而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降幅则更为明显。宁波市是国内机电产品出口大户,该市在机电产品进出口的降幅超过25%。
“3月份进出口数据降幅收窄,可以说有维稳见底的迹象,但是底会持续多长时间,还说不好。”丁海滨说。
过剩困局
“虽然浙江省的出口总量在增长,但出口增速一直在下降。”浙江省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处处长童相娟直言,消化了过剩产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回暖之路。
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外向型企业突围的捷径。不过,这一论点,仍然存在争论。
“蛋糕就这么大,甚至变小了,还是这么多人,怎么吃得饱?”葛守昆说,现在要想马上完成产业升级或者转型,渠道和产品都需要变化,并非易事。
绍兴诸暨某化纤企业老总反映,山东华润纺织集团原来80%的产品为外销,今年以来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外销比例已经降至50%,严重冲击了国内同类产品中小企业。
在葛守昆看来,实体经济出现危机,是供需出现了问题,“没有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出现的问题。那就得运用经济规律去解决。落后、过剩的产能,还得淘汰掉。”
不过,地方政府已经在有针对性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据悉,宁波市财政将在去年补贴外贸企业3亿元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提供3亿元的出口补贴,从出口退税的渠道,为占该市出口份额58%的机电产品外贸进行支持。
绍兴市经贸局运行处处长吕姚峰介绍,该市鼓励制造型企业将其主营业务,与上游研发、原材料采购业务,下游销售业务分离,成立专门的生产服务性企业,在产业链的两端做文章。
不过,转型并非朝夕之功。渠道建设和研发设计的资金需求之大,令企业望而却步。金融部门的偏倚,又加剧了这种不利因素。
绍兴市银监分局人士认为,很多银行由于总行对中小企业授信工作不够重视,比如在业务考核方面侧重市场份额占比考核。同时,上级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上强调高抵押率,这都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位中行绍兴分行人士说,“一季度信贷大头主要投向政府投资,资金流向工业企业的并不多。”该人士预测,如果国际市场需求继续下降,则接下来的二季度国内可能出现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