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积极变化,但态势比较严峻”
4月1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等四套领导班子,以及下辖各区、县领导集中召开 “一季度温州经济形势分析会”。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的温州,今年一季度的工业经济表现如何,无疑是判断经济是否回暖的一个关键指标。会前,温州市经贸委主任姜增尧向本报记者表示:一季度,温州工业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发展态势仍然比较严峻。
经济观察报:一季度,温州工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姜增尧:金融危机后,温州工业增长下行态势与全省、全国相同,但下行的时间比全省要早,程度比全省要大。但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温州工业经济出现了可喜的一面,尤其是工业销售产值降幅在收窄,整个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两个百分点。
这主要反映在,3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一季度,温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3.1%;银行贷款同比增长31%。另外,与工业相关的柴油消费量也在增长。最终反映在工业销售值降幅在逐月收窄。
温州部分行业出现逆市增长。今年1月至3月,温州发展形势比较好的几个行业,主要在与生活消费品息息相关的行业,比如医药、饮食、服装等。另外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部分温州产业增长,比如泵阀、汽摩配件、工程装备等,但受惠面还不宽,这与温州产业结构有关系。
企业家也在积极想办法突围,体现在产品的产销率在提高。3月份,市经贸委调查了1852家企业,产销率已提高至97.5%,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库存消化已经到位。同时,温州外贸出口降幅在收窄,3月出口7.74亿美元,同比增加17.9%,环比增加133%。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说温州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还比较严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姜增尧: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工业经济的不景气度从出口为主向内销为主行业蔓延,从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传导,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波及,这种趋势还是存在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需在萎缩,内需拉动不快。3月,市经贸委对1000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手持2个月以上订单的企业不到50%,1个月的只有30%,1个月以下为12%,还有8%的企业订单没有着落,企业也反映二季度订单较少。我分析这有两方面原因:外围市场寒冷,接单不确定因素变化无常,企业家非常谨慎;内需拉动还是不快,这对经济回暖增加难度。
今年农历开春,市经贸委统计企业开工量为98.5%,但产能只启动了70%,还有30%处于闲置状态,这也反映在企业用工量同比减少10%以上。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存在,到底处于何种程度,还未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数据。
第二,工业投资增长不快,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没有社会投资,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是空话。一季度,温州工业投资增长在全省排位中还是比较难看的,我们今年要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压力很大。
经济观察报:国家4万亿投资的前提下,工业投资为什么增长还这么艰难?
姜增尧:工业投资从宏观政策拉动,再传递到企业这个微观层次上,其传导的效率还不高。假如说,没有社会、企业的全面投资,整个经济复苏还是有难度的,4万亿毕竟也只有4万亿。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家在观望,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企业家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二是经济刺激政策难到位,拖累了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再加上各地对温州企业招商力度很大,这也是造成温州连续多年工业投资不快、不多的原因之一。工业投资不足已成为温州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下一步需要大力解决。
经济观察报:一些企业反映,产品销量还是不错,但利润萎缩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姜增尧:在金融危机中,工业企业的效益在下降是一个大问题。从统计部门数据看,今年前3个月工业企业的效益在连续下降,这意味着企业的亏损面在扩大,许多企业今年还是在保命,还是在“要市场还是要效益”两端摇摆。
经济观察报:那是否意味着,二季度温州工业经济还是不大乐观?
姜增尧:如果上述这些积极因素能积极扩大,覆盖那些不好的一面,那就意味着温州工业经济触底了。如果覆盖不了,还需要延续一段时间。
经济观察报:目前,各界对温州工业经济走势判断不一,分为未触底、触底、触底回暖这三种观点,你认为是处在哪个阶段?
姜增尧:这个很难判断,谁也说不好第二季度会出现什么状况,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温州工业经济将出现何种走势?
姜增尧:从温州来看,我认为应该是“V”形。我的判断是,第二季度是温州工业经济的一个触底阶段,只要闯过第二季度,此后就可以脱离苦海。这只是我的判断,事实是否如此有待观察。
经济观察报:温州工业经济能否在全国做到率先突围?
姜增尧:温州在全国率先突围,政府心里是有信心的,但什么时候突围,一季度、二季度还是其他时间,不好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