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8-26
高辉清
订阅

高辉清:这一轮宏观经济调整有点长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规划处处长)

 

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笔者提出了一种担心:中国经济存在着由缓跌转向急跌的可能。但是,这毕竟还只是一种可能,由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期阶段,经济增长空间还很大,只要在宏观调控政策应对上不出现巨大失误,急跌将是可以避免的。然而,事情总是不会十全十美,有些遗憾即使努力也弥补不过来。比如说,中国的国足总是难以取得国人满意的好成绩;比如说,奥运会首枚金牌失去就再拿不回来;再比如说,这一轮宏观经济调整会有些长。

目前,许多人实际上还不是很情愿接受经济已经进入调整期这一现实。只是事物经常不以人们美好愿望为转移,而是按照自身客观规律运行。最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于2000年,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轮周期,带有明显的“国际色彩”。经济景气快速上升则起始于2002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由此摆脱了长达6个季度的“七上八下”的区间束缚,上升至8%。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还在加速增长。其中的一个奥秘就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有利因素,世界经济随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快速增长的国际需求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延长了中国经济景气上升期。以钢铁为例,2006年全世界钢铁需求增长了9%,但是剔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钢铁产量还下降了大约一成。

换句话说,中国的产能不仅满足了全世界的新增长需求,而且还替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已有产能。也就是说,国际经济景气的上扬是导致我国本轮经济加速增长长达8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前几年国际需求的拉动,我国经济调整也许在宏观调控的引导下早就发生了。经济扩张期不会这么长,结构失衡问题也就不会积累得如此严重,经济调整的时期也就将相应地缩短。而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原本被国际需求掩盖起来的产能过剩就可能以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也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调整它。

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需求方,同样也体现在供给方。在经济周期的拐点上,物价高涨是经济景气上升的滞后信号,同时又是经济衰退的先期预兆。我国物价水平的新一轮高涨起始于2007年下半年。当年7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由上月的4.4%攀升至5.6%,突破了此前公认可以承受的5%的上限,创下近十年的新高。其后一路上扬,今年2-4月物价涨幅甚至连续三个月超过了8%,上半年累计也高达7.9%。在经济周期转折点上,物价高涨的背后从来就是“瓶颈”供给硬约束。只不过,过去物价高涨是国内的物价高涨,体现的是国内“瓶颈”供给硬约束,现在是国际的物价高涨和“瓶颈”供给硬约束。以前面临国内“瓶颈”供给硬约束,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获得缓解。而现在面临的是国际“瓶颈”供给硬约束,我们还无法从其他星球上进口资源来对冲。所以,只有让国际经济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等到国际市场重新恢复供需平衡,才能自行顺利摆脱困境。

历史上,我国经济调整时间最长的正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时长达到六年,但是,经济波幅最小、总体经济最平稳的同样也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许多问题的最后解决之道就是时间,这时候最需要也许只是人们的从容面对和适度耐心而已。

 

 

(文章来源:08年8月20日  《上海商报》)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