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金融危机新态势力促政策变局
面对欧美新一轮的商业银行的倒闭潮和各国政府手忙脚乱的国有化等救助方案,危机的确还远没有到剧终谢幕的时候,以致很多悲观主义者发出了“金融海啸第二波”的警报。
目前来看,虽然近日席卷东欧的危机来势汹汹,没有来得及享受加入欧盟好处的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甚至有举国破产的危险,欧盟各国首脑频频会晤商议对策,但东欧和拉美近期的危机,我认为是本次金融危机的自然延伸,绝非什么“第二波”的袭击。无论从人类反金融危机的历史还是金融危机本身的演绎规律来说,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比较大的金融风暴,无论是1929年的大崩溃,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只有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危机在国际社会蔓延的程度,还尚未发生所谓更具杀伤力的“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对金融系统的摧毁基本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一次到位,而鲜有连环爆发的案例见底发展的趋势。
但是,欧美的商业银行困境和东欧的危机,显然一方面让本次危机见底的时间更加不可预测,更重要的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然远超之前的预期,我们对全球经济衰退时间和深度的预测将不得不再次调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预测,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长仅为0.5%,这可能是二战以来最糟糕的表现,甚至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而美国上季度GDP大跌6.2%的事实,更让相当一部分人丢掉了全球经济在2009年复苏的幻想,而且,从目前来看,欧盟区和东欧以及新兴国家,在衰退的程度上可能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重新调整危机应对的方案成了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
这意味着,中国在危机应对的政策和目标上也应进行重新评估,及时修正药方,实事求是地检讨之前公共政策的得失,并及时启动更大规模的应对预案。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以及我们之前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显然已经成为“两会”当仁不让的头号热门话题。希望代表和委员能够通过公开的辩论,厘清我们对危机本身的认识,重新去预定宏观目标,并在进一步应对措施上能够达成共识。
首先,我们如何重新确定2009年的增长目标。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人类发生的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鲜有两三年就触底反弹的可能,一般衰退的周期平均在5年左右。1929年大萧条,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直到2005年才算摆脱。本次金融海啸史无前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想象。在国际货币组织四次下调2009年的增长预期、美国GDP大跌、欧盟经济积重难返、新兴国家进入高危病房的情况下,我们想通过政策刺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困难。我们要重新考虑,如何去保经济,保经济是否一定意味着非要达到8%,需要我们在经济增长的“量”和质上做一个选择和权衡。从政策的出发点看,“保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就业,我们是否考虑,在确立一个更合理的增速的同时,实现一个比较好的就业格局,还是依然通过高增速来带动就业。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引出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即在全球经济短期复苏的概率很小、中国经济因外需的减少而下滑的情况下,我们无疑将面临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基础上,出台更大的拯救经济的方案。对于四万亿,大家的担心是,本来我国经济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投资过高,这种通过更进一步的投资来刺激经济的手段,从我们的政策空间而言,无论是扩大赤字,还是通过其他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甚至肯定会采取的选项,通过进一步加大投资,有可能在经济增长上达到8%的目标,但显然会导致经济本身失衡的情况更为严重。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最终回答,显然依赖于第三个问题:在宏观政策的目标取向上,我们是着眼于救急,还是下大力气解决经济结构本身的失衡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当前这种严峻态势下,救急显然是必要的。但是,中国经济困境的最终根源不是外部的,而大多属于我们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解决投资、出口、内需失衡的长久方案,即使能够确保经济的短期增长,也可能会面临更长期的调整的痛苦。
厘清了以上三大问题,宏观政策如何正确取舍就显得极为关键。选择似乎不难做出,但是,因为有“保八”的压力存在,无论是各部委,还是地方,都很难超脱保增长的压力而把精力放在未来。而“保八”一旦成了硬性指标,对进一步推动改革等目标都有很大的“挤出效应”,可能再一次贻误时机。
因此,我们希望全国两会能够就中国反危机的对策达成一个长久的治本的共识,即在短期保增长的同时,能够将更大的精力放在结构调整上来。在具体的策略上,不要将思维局限于经济本身,而应该站在改革全局来看待。中国经济的一切问题,都是改革不彻底所致,也只有依赖改革才可以彻底解决。这意味着,改革仍然是我们走出危机、实现复苏的最大保障和动力。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开放垄断领域,带动民间资本进入,乃至行政体制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在某种程度上,比起单纯的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国经济加快复苏都更有意义,因为改革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下一个三十年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平台上前行。
(文章来源:09年3月5日 南方都市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 · 经济复苏动能减弱 政策反复拉锯 | 2009-08-15
- · 唐双宁:下半年信贷最好保持匀速微增 | 2009-08-14
- · 叶檀:股市为什么破位下行 | 2009-08-14
- · 标普指数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 | 2009-08-14
- · 易宪容:宽松货币政策何时可退出 | 2009-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