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高校政治课酝酿大调整 7门课减为4门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4-23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记者拿到的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新教材非常“时尚”,采用流行开本,彩色胶印,70克铜版纸,12个印张,就像刚从书店里的畅销书架上取下来一样。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页上的留白区域很大。薄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页码仅为180,共18万字。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字数达29万字。

据报道,目前正在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的背景,要追溯到2004年3月。当时有媒体暗访了北京一些高校的公共理论课,并采访了教师和学生,上交了一份《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胡锦涛总书记看了报告后,当即批示中宣部、教育部要深入研究高校公共理论课的教学问题,力争在几年内使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

当年3月下旬,中宣部、教育部迅速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领导小组,组织了将近9个月的大规模调研,最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比如公共理论课的门数和课时比重偏多;在内容上各门课程之间有所交叉,与中学政治课也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

当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紧接着,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对政治课进行改革。

新课改首先体现在课目的变化上。

去年新入学的大一学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少了,因为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九八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增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另一个改革体现在新教材上。之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有自编教材,质量不均衡。这次调整,中央决定集中全国最优秀力量,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和教师编写,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实行全国“一本通”。

2005年3月中旬,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进行。首先是在全国高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几百位专家申报的提纲中每门课程遴选出三份提纲,再从中评选出一份提纲;组建了4个教材编写组,确定首席专家,每组15位成员;编写组深入调研,形成编写提纲初稿。2006年3月初,4门课程教材初稿完成。

“专家们绝对不是走过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的顶级专家们都非常认真。”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讨论时每位专家发言都非常认真,有时就一本教材的修改从早晨讨论到晚上10时才结束。这种场面是从来没有过的。”

新教材编写组16位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名单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教授在列。“从2005年9月到2006年7月,整个过程真是非常辛苦。教材中的每一处,都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武东生说,虽然定稿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只有十几万字,修改的字数却是定稿的5倍以上。这些天,他正在北京和专家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对已经试用了一年的新教材进行再一次修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并不是所有高校的新课改都进行得很顺利。比如有许多高校只是把新教材作为一个总纲,实际教学中仍然使用自编教材。一位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老师对记者直言:新教材的可用性不强,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显得“干巴巴”的,主要是一些文件语言式的结论性概括。记者在4月18日某高校旁听时就发现,对此新教材,该校的自编教材不仅内容单调,而且有错误,比如该书第二页注明全书的总字数居然只有“236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政治课的历次调整

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该课程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中宣部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教材。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年后,该教材出版。

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12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到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都被停开。

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到“文革”结束。

1980年,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

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要求纠正一切轻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错误倾向,并着手准备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

1985年,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上,中央要求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此次调整的一个变化,是“中共党史”又改称为“中国革命史”。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

1998年,此课开始在全国推行。同时,为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国革命史课也相应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