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担心过热,又担心过冷
经济观察报: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复杂的一年,你能否找一个形容词对2011年的经济走势进行预判?
尹中卿:我认为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既困难又复杂的一年,是左右为难的一年。总体来讲,目前既有对经济过热风险的担心,也有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心。
为什么担心经济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地方换届选举之年。各级政府都有着强烈的加快发展冲动,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呼声很高。从最近召开的地方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来看,尽管不少省市已经略微调低了增长目标,但绝大多仍在10%以上,更有相当部分地区提出未来5年翻番的目标。从这些年经验看,实际增长数据都远远高于计划预期数据,地方增长数据都高于全国平均数据。如果今年不采取切实强有力措施,整个经济的增长冲动将难以遏制,经济很有可能出现过热势头。
二是担心经济下行。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际性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加快、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将使出口很难维持高增长。通胀预期高企、楼市调控及汽车、家电下乡等政策调整,将使实际消费增速有所回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特征,经济下行风险还不能完全排除。
三是担心经济滞胀。2010年CPI自1月的1.5%,到7月的3.3%,再到11月的5.1%。许多人担心,今年如果CPI压不下来,GDP速度继续下行,两者碰头,就有可能发生滞胀。
总之,我国目前经济调控压力较大,如何稳增长、防通胀、调结构成为难题,近期稳物价、房地产调控等措施也给经济增长预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宏观调控适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过度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调,甚至较大波动。
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之中,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稳物价,遏制严重通货膨胀;重中之重是稳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出现大的波动);关键之举是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今年CPI肯定突破4%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你认为稳定物价是这么急迫?
尹中卿:2009年年底以来,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通胀是否来临?很多人认为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农业连续丰收,国际粮价处于低位,断定我国不会发生剧烈的通货膨胀。
但不幸的是,一年来确实发生了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新一轮的通胀有很多新的特征:一是涨势猛;二是范围广;三是影响大。
从今后经济和价格运行情况来看,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落,粮食连续7年丰收,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有利于保持2011年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但同时,引起今年价格上涨的因素也较多。从外部看,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继续形成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看,货币存量规模较大,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渐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认为,根据这些年物价上涨的基本规律,加上季节性因素和货币流动性的滞后效应,2011年上半年物价会集中爆发,下半年会凸显。2011年全年CPl涨幅肯定突破4%的预期目标,有可能在5%左右,个别月份涨幅甚至会突破6%。
所以2011年当务之急是稳物价,遏制严重通货膨胀。
经济观察报:稳定物价、遏制严重通货膨胀,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
尹中卿:稳物价,遏制严重通货膨胀,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做好3项工作。
第一,强化市场调控监管。具体包括三点:一是保障市场供应。二是管好流通秩序。三是改善价格环境。
第二,加强流动性管理。这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更有效地适当收紧银根,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M2增速要回到15%-16%的正常轨道上来,新增贷款规模要控制在7万亿元以下。另外,要消化超发货币,要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发的货币;引导资金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再者,要控制游炒作资,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大量热钱流进流出农产品市场。
第三,努力缓解和化解价格上涨影响。一是发补贴。进一步落实增加居民价格补贴等各项政策措施。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要由基本建设转向 “三农”社会保障,大幅度增加农业、教育、医疗、社保支出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长效机制。二是提工资。实行收入倍增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末将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员的收入水平在现有水平上增加一倍。三是减税负。下大力气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降低生产、流通环节税负水平,尽快推进在生产环节纳税向消费环节纳税的税制改革,引导地方政府转变唯GDP的发展模式、引导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者税率。进一步落实有关清理各种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之举是调结构
经济观察报:刚才你说2011年关键之举是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你认为今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有哪些任务?
尹中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此进行具体部署。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都是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十二五”时期,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
第二,推进需求结构战略性调整。怎样驾驭消费、投资、出口 “三驾马车”,实现从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下大力气降低投资率,稳定出口率,提高居民消费率,优化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推动出口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成为重要任务。
第三,推进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历程,实现了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同时要看到,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不在农村而在城市,不在留住农民而在逐步把农民转变为市民。我们必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注重对城市发展区位、时序、速度、质量进行引导和调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时还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 彭丽媛参加政协小组讨论 2011-03-07
- 11岁小记者采访全国两会 2011-03-07
- 班禅参加政协小组讨论 2011-03-07
- 两会日记(十四):又一只鸽子飞回来了 2011-03-07
- GDP增速下调是好事 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