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2007两会专题 > 动态新闻
日本记者感受“两会”11年
发布日期 2007-03-07

讯 记者王延春 当上百名记者蜂拥在人民大会堂中门时,他却静悄悄地守候在北门;当记者们被毫不客气地拦驾出门的时候,他急中生智的一个发问引起了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兴趣,欣然随他进入旁边的一间小屋,畅谈大约20分钟。

他是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一个跑了11年北京“两会”的“老记”,他几乎穿行了人民大会堂的每个门道,会议的程序非常清晰,采访,如何“蹲”与“守”,已修炼到了“百炼钢铁绕指柔”的境地。

徐静波与李肇星外长在一起

从1997年采访中国共产党15大以来,他几乎是年年采访两会和党代会。3日政协大会开幕式后,他兴奋地对本网记者说:“没有想到今年两会对国外记者开放的绿灯有这么亮”。

他亲历了中国舆论开放的过程。

“4年前,十届一次会议时,外国记者不能旁听地方讨论会的,到了二次会议则可以有限旁听了;现在可以旁听部分地方团的讨论;过去根本别想直接采访代表,现在不通过新闻中心可以直接到代表驻地采访,” 徐静波说。

徐称自己坐上了“采访直通车”,“今年两会准许国外记者直接联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进行个别采访,这是从没有过的事”。回忆起1998年采访两会时的情景,徐静波说,那时国外记者不允许单独接触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并作为一条采访纪律被严格规定下来,违反者就可能面临被立即递送出境的危险。

“好容易通过几道‘门槛’,联系到人大代表,代表被专车从驻地接到新闻中心,旁边还楞是端坐几个新闻官陪着。”

“那种在几双眼睛盯视下的一问一答,空气紧张,浑身不自在,根本找不到采访的感觉。” 徐笑着说。

北京两会一直被国外媒体看作是中国舆论开放的游标尺。徐静波说,10年前,国外的记者只允许采访两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其他的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根本没法参加。而且在大会闭幕式的投票表决时,国外记者还要被一概请出, “那时,大会一结束,境外记者追问代表的第一句话:对政府工作报告有没有人投反对票?”

从2003年的第10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始,大会选举表决时不再赶境外记者了。“当时自己不知道有多高兴,有了一种被信任的幸福感”。

在2004年的两会上,徐静波第一次被获准旁听一部分人大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组公开讨论会。

“虽然这一次讨论会多少有些‘做戏给人看’的味道,但是,毕竟是中国政府舆论开放的一大标志。国外记者可以直接聆听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甚至还可以趁代表上洗手间的机会,堵在门口问上一两个问题,只要你的中文讲得能够让代表听得懂就行。”

今年的两会,不仅允许国外记者直接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而且还允许国外记者直接进入代表和委员的驻地采访。同时也将开放一部分在驻地举行的代表和委员的小组讨论会,而不再安排大家到人民大会堂来“做秀”了。

对于中国加大舆论开放度,徐静波评论说:“中国政府的底气足了。”他说:以前我们外国媒体总是喜欢对中国政局做这样那样的猜测,现在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媒体直接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采访,没有了陪访,也不设限制,说明中国政府对于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不再遮遮掩掩,这样做,反而让外国的民众看到了中国政府面对苦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措施。这样的政府就有了公信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关注“三农”问题,徐静波计划两会期间再到中国的陕西、甘肃等地走走看看,希望亲身体验中国新农村建设是什么样子,不交农业税的农民当下在想什么。

他说,自己是一枚在中日两国间不停滚动的石子,希望通过奔跑,采访,写作,将一个积极的、朴实的、真诚的中国介绍给日本人民,在人民与人民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搭起互惠互利之桥。

收藏
打印
转发
关闭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