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6月荐书】
人 焦建
【社科/历史】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巴里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49.8元
这本去年底出版的书,因为近来的形势,变成了被关注的焦点。而它唯一可能制约人去阅读它的障碍,就是其厚度——636页。显然,这并未成为这本“时下应景”的书的不足。和股市一样,传染病的历史也多有其重复性。人类在面临那种不确定性时候的恐怖,更是颇多一致之处。而同样一致的,则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在面临传染病病魔时候的求生欲望,和以此迸发出的生命火花。当然,这其中对抗病菌的先锋们的身影,足以令人长久记取。
正是美国人巴里,他为我们呈现了1918年那次流感大流行的全景性史诗。
【社科/历史】
【现代世界史】
R.R.帕尔默 / 乔.科尔顿 / 劳埃德.克莱默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4月 88元
大开本上下两册,1028业,定价88元。再加上身处一个不读正史的年代,它的并不畅销,显得并不稀奇。但是,抛却它堪称豪华的作者译者推荐者名单背后,它连附录都详细的翻译完整,显得弥足珍贵。这一套书的确值得有心的读者仔细阅读,要是因为它的不畅销使很多读者无缘得知,那真是一桩罪过了。
【社科/理论】
【长尾理论2.0】
克里斯.安德森 著
中信出版社 2005年5月 42元
它是不是升级版本身并不重要。3年前它的出版已经是一种开拓性的启蒙,而今天再版,则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验证。作为互联网影响之一的长尾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领域,而成为了理解web2.0社会生态的一个重要基石。还没读过的人,赶紧补上这一课吧。
【社科/理论】
【no logo:颠覆全球品牌秩序】
克莱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45元
书中的叙述或许很容易就被人理解为反全球化,但实际上,本书反对的其实是过度的商业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统治。这种统治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经济生活那么简单了。或许在中国,克莱恩的这本书并不能够获得它在国外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在中国,品牌化或许依然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存在。
【社科/传媒】
【传媒三十年】
宋守山 编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年1月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上了这样的两行文字:“影响中国的传媒,传媒眼里的中国”。正是二者的这种互动的关系,才使得传媒圈的故事变得如此生动和感人。它或许也是迎合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旋律,但是,这种应和本身,的确算得上是一种精彩的呈现。透过传媒自身的三十年历史,的确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格局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传媒自身的历史,因为它与中国大时代的脉搏紧扣,使它也变成了中国当代史的一部分——谁能说,孙志刚里的《南方都市报》,它不会因为自身的优异表现,成为史家执笔写作的浓墨重彩?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精彩本身,才会催生出这种不畏辛苦艰难爬梳和写作的传媒史学著作的出现。
【社科/文化】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殷海光 / 林毓生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11月再版 38元
“你是我在海外的一扇窗户”,因其身处境地,在师生长达近十年的通信交往中,殷海光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寂寞,便显得格外令人动容。孤身台湾的殷海光先生,因为得到了学生林毓生自美国寄来的图书,因为能够有机会与海耶克先生亲自交往而欢欣雀跃。这是一个孤立的形象,而其表现出来的,正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追求与风骨。
【社科/文化】
【思虑中国】
李宗陶 采写
新星出版社 2009年3月 36元
不必谈过多的细节,记者的敬业追求在本书中随处可见,能够完成针对这些人物的访谈,本身便是一种证明。而李宗陶女士在这个过程之中,已经对自己的报道,产生了自己的思索。这种通过自身的厚重对这些人思想世界的打探,已经成为了公共领域里有益的一种思想资源。“记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两层图景的人,他们的突破能力,决定了受众可能获知的世界的丰富和复杂。”这个评语,李宗陶配得起。
【社科/文化】
【与“鬼”为邻】
萨苏 著
文汇出版社 2009年4月 29.8元
多年之前,有个东北作家叫做刘济,也是以写作幽默小品文见长。与他相比,萨苏为我们描绘的日本,则更凸显出了其文化的独特。因为博客写作的缘故,没有故作高深和学究气,简简单单的生活所见所闻,被有心的萨苏留意记载下来,变成了这本书。工程师萨苏在日本的本职工作干的如何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清楚,但他在文化领域里的作为,显然已经值得让人关注。除了这本书之外,他更知名的一本著作是《国破山河在》,而这本书,最近也出版了续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同样值得一读。
【生活/小说】
【米娅快跑】
秦与希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28元
近来职场小说颇多出现。而这本书则代表了它们中的一种新形态:职场情感小说——除此之外,还有浅白色的《巴黎没有摩天轮》亦属值得推荐之列。它们都以职场为背景,更多的是写在其中的人的情感。或许它们也不能够流传久远,但与单纯的尔虞我诈和物质比较起来,动人爱情的生命力,显然要更加顽强。说它们新鲜,是因为和那些早已将感情写成滥情的张小娴样的女作家相比,这种掺杂了更多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写的更为用力,也更为真实——或许,这将是这些作者在这一类型中的唯一一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