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国情论”(2)
2011-07-08 16:05 来源: 作者:宋馥李 编辑:
导语:三年前的这个时期,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作为乳业巨人的三鹿轰然倒下,随后上演了三元收购三鹿这一小鱼吃大鱼的奇特景象。三年后的今天,乳业经过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劫难,但是我们手中的牛奶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安全。

主持人:这段时间是三聚氰胺事件三周年,奶农在当时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利益受损是非常严重的,那么目前奶农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宋馥李:现在可以看出奶农的生存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散养的奶农打击是非常大的,市场总会拿三聚氰胺事件来说事,三聚氰胺导致广大农户的倒奶现象损失特别重。

在三聚氰胺以前,散养奶的农户,他们的经济效益一直在下降,其实奶农养殖最好的时期是在99年2000年左右,当时的市场一直处在对牛奶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养奶牛在99年2000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后慢慢出现了饱和,然后经济效益一直在下降。那么尤其经过三聚氰胺的打击之后,09年、10年这两年尤其是散养农户可以说是惨淡经营,他们基本上没什么利润,或者说利润很薄很薄。

主持人:您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牛奶合作社的形式,那么这种形式是否能够保障奶农的利益呢?

宋馥李:应该说走合作化的道路是将来奶业必须发展的一条道路,散养奶户从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来看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从08年之后不论从政府还是搞科研的专家甚至是农户自己也都意识到散养的模式下一步会逐步淘汰掉,所以出现了各种主体在探索合作化经营的模式。

这次我采访到了像在北方,内蒙古等地区各种各样的探索方式很多,但在推广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农户来说他们的资本是奶牛,如果他要搞合作化经营的话肯定是不适合。所谓经营化是搞大的牧场、大的集中喂养、集中防疫,所以势必要牵扯到土地还有技术设施的投入,这方面必须要有政府的帮助才能完成。

涉及到大量的技术设施投入,比如说挤奶站、防疫站、现代化的牛棚,这些都是要大笔资金投入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合作化都需要政府、大型的奶业企业、大笔的资金来投入,再加上农户的奶牛,这么几方甚至是多方的这种资金跟资本的投入,才能慢慢催生各种合作化养殖的模式。

主持人:这种合作化的模式您刚才也提到了是散户的养殖模式已经面临了在行业里被淘汰的命运,那么这种合作化的模式在目前这个时间内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吗?

宋馥李:我这次看到的也有运作情况很良好的,比如说以入股的方式进入到奶牛合作社,社会上的经济效益也不错,但是受限于刚刚说的那几个原因,目前的推广还是有问题,因为没资金、没场地,所以说就目前的案例是成功了,但是很孤立。下一步不光是政府投入资金的问题还要政策引导,引导大量的民间资本来进入这个领域,有一个便捷的通道投资到这方面。目前的障碍可能就是在政策方面不是太通畅,引导资本进入这方面也做的不是很好。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