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创新高 加息仍然只是时间问题
2011-08-11 17:07 来源: 作者:李晓丹 编辑:
导语:防通胀仍是下半年经济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整体方向不会改变。

李晓丹/文 刚刚公布的7月CPI,虽然高达6 .5%并创37个月以来新高,但依然还在预期中。而预期中的另外一件事情——加息,却似乎被牵制住了。美国国债评级下调、不确定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欧债危机加剧以及英国骚乱等事件,使中国在选择加息的时点上需要考虑的国际因素陡增。不过,需要认清的是,防通胀仍是下半年经济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虽然处于选择困境,但整体方向不会因此改变。

从CPI来看,即使7月见顶,可环比仍然很高,这也就表示下月回落的幅度不会很大,应该还在6%以上。如果我们仔细看看7月CPI数据就会发现,虽然猪肉价格呈下缓趋势,但是蔬菜、鱼类等价格的上涨仍会大幅拉动CPI,而且非食品价格涨幅继续保持在高位。再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或将也是短期走势,而且即使回落也仍然是在高点。所以,下半年通胀依然会保持高位,而且不排除通胀出现反复的可能性。预计三季度CPI同比仍将处于高位,国内负利率状况持续恶化,似乎有进一步加息的必要。

事实上,2008年,曾出现过与目前情境相似的一幕——通胀保持高位、经济下行、国际经济遭遇重创。当时央行决定加息。不过,从事后的反思来看,当时加息过于冲动。有此前车之鉴,这次央行没有贸然加息,就说明已对上次的调控失误有所考虑,可以说现在的加息处于“观察期”。

对于近期海外局势变数陡增,预期对全球的影响大于实际对经济的影响。此前,纽约股市对欧债危机的恐慌情绪蔓延,道琼斯指数收盘暴跌500点以上,标准普尔指数跌约4.8%,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超过5%。但随后又出现反弹,反弹之后再暴跌,这说明,市场对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很迷惘。欧债危机虽然尚未出现转机,但欧盟的援助计划要得到市场认可,还需要一段时日。

现在,中国政策在更大程度是在看美国的动静,或者说全世界都在参看美国经济。美国国债评级下调所引发的民众对中国大量美元储备的担忧,已经得到政府关注,但是就此推断会影响下半年的政策还为时过早。实际上,美债在评级下降后价格不降反升,除去部分投机成分外,也说明市场判断美国经济并不会二次探底,只是较之前预期的复苏脚步再次放慢而已。对于中国而言,大量外储的最好出路还是海外投资,这也就对国内经济影响有限。

同时,中国目前的PPI数据尚可,国内仍有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尽管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广大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但加息对经济实际产生的影响已经不如半年前那么强烈,所以货币政策依然会继续从紧,至少在四季度前不会出现放松迹象。

美国或将实行的QE3应是长期需要防备的“地雷”。在债务负担过重情况下,美国最方便的做法就是降低融资成本,也就是变相贬值。前两轮的量化宽松美联储就是靠购买国债来抑制借款成本,同时也宣布未来不会再加息,由此可见,美国是打定主意放松货币,美国变相推出QE3的可能性极大。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货币政策暂时稳住不动,以静制动才是上策。这样的做法,也合乎对美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的判断。

综合来看,加息脚步只是拖缓,而不会停止。在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更多取决于中国如何看待目前的经济环境,暂时的维持不动,不意味着紧缩停止。

面对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区间这样的困境,中国的货币政府不能再如以往那样想要两全。目前经济其实仍有空间,抓住投资和消费这两条经济的主要脉络,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风险。如果7月CPI如预期见顶,那么未来加息将更多成为宏观调控的信号,主要针对的是通胀预期,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多负面影响,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货币超调。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