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式”租车
有欧美汽车租赁业的前车之鉴,租车行业总会经历从无消费需求、产生需求,到养成消费习惯的三个阶段,而走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5年。
经历过数次创业的曹晖,把现在的车速递比做当年一直亏损的链家,“只有像当初一样坚持下去,才会有回报。”从30辆车一座城市,到500辆车六座城市。曹似乎看到了坚持下来的希望。
希望还源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尊重。曹说,没有神州、一嗨、至尊、瑞卡等对手带来的间接经验,车速递也不会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至尊革命性地简化了手续,引进了赫兹模式;一嗨则将租车系统趋近完善,使用户在线体验度增强等优点,都被他看在眼里。当然,曹也规避了行业内的一些不足,像线上产品琳琅满目,但太过复杂;各类城市都去跟进,精确营销未能保障等。“我要给用户提供其最需要的产品,并且能明确、简单地告知。归根到底,租车还是要回到优质的线下服务上。”
知己知彼后,他将车速递的商业模式归结到了一句话:管理到末梢的外卖式租车公司。
末梢,即点对点的管理,而不是通过店面等层级,管理到每一位“外卖”服务人员。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车速递引以为豪的模式,且“短时间被同行复制的可能性比较小”。
销售员每下一个订单都会产生数据,数据会涉及到接到预订的时间、是否按时到达、油箱是否加满、交车时的已行公里数等各项细节。“外卖”销售员们每天也都可以查到自己的销售业绩,即时的订单、发展的用户,“所有的业务都会及时跟进,销售额全凭数字说话。”
曹晖对自己的数字化IT系统信心百倍,因为那些由0和1组成的程序里,也有他编写的印记。
理性扩张
汽车租赁的扩张,用疯狂来形容,并不为过。对资本的需求也是行业的显著特点,以便规模增加后的成本分摊和品牌影响优势的扩大。
继神州、一嗨融资后,瑞卡也迎来了资本的青睐。“比起前者们,瑞卡的融资更加理性。因为年轻的租车公司有更加明确的营运特色,并与更专业化的公司展开合作。”在曹晖看来,年轻的公司里包括车速递,而且未来,年轻公司会和此前的业界大佬,殊途同归。
他举了一个皆大欢喜的例子,就像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过程,从锦江之星、如家到汉庭……“如果租车类公司上市,资本市场也应该会能容纳5家左右吧。”那么,关于资本,车速递是否也会像自己的名称一样,飞奔过去呢?
曹正在筹备第一笔融资,金额大概会在2亿人民币。计划于2012年底完成将车辆数量增至3000的目标。在之前的布局基础上,增加5个城市设点。
“不能不计成本扩张,这是我的一个前提条件。3000辆是一个临界点。”他认为对于车速递总部的成本分担,并对于一线营运的成本分摊来说,三千辆的规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这样一来,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在品牌优势跟成本优势之间的差距便不会太大。如果市场相对成熟后,只要有优秀的团队,和用户喜欢的服务模式,想快速扩张只需复制即可。
曹晖透露,已经尝试性接触了一些风险投资。甚至曾有风投给他建议说,在租赁车辆上做些附加产品,如贴些小广告。对此,他只能淡然一笑,“融资要看理念相投与否,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