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
2011-10-31 11:07 来源: 作者:铁志海 编辑:
导语:原本被奉为“新能源汽车元年”的2011年,却成为了“失落的时间”。对急于抢占新能源汽车先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各利益主体的“钱景”与前景究竟哪个更重要?

 

虽然具体实施细则和规划仍然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不过没有任何一方愿意错过新能源汽车——这块顶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金字招牌的大蛋糕,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当属各家汽车生产企业。

在“占领新能源时代制高点”口号和国家千亿元巨额资金补贴的刺激下,数十家汽车生产厂商蜂拥而上,纷纷推出自己的纯电动车型,迫不及待地展示着自己的相关技术。虽然离大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化量产阶段仍有一定距离,但大部分厂商却可谓各显神通做足了姿态,甚至连奔驰这样的百年老店也禁不住诱惑,委身与比亚迪联姻。

政府方面,掌握“先知先觉”优势的他们,两年之前年率先嗅到了蛋糕的“香味”,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9年在其倡导下,上汽、一汽、东风、广汽等十家国内销量居前十位的厂商联合成立了“中国电动车产业联盟”。一项强势的国家发改委也不甘心眼见如此美味被中汽协吞下,2010年8月,利用其手中16家优质央企资源的国家发改委组建了号称“电动车国家队”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

令人无奈的是,“利”字驱动下的两大门派,显而易见,几乎都是由央企、大国企等清一色的“绝顶高手”组成,而各地方企业、民企又一次被排除在外,无可避免地被划入“旁门左道”之列。

无可否认,汽车是一项“规模为王”的产业,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诞生之初,便将民间力量排除在外,相信也必定有悖于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无论是所谓“TOP10电动车联盟”还是由发改委组成的“国家队”当中,却找不到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却可以找到“石油三杰”,其中寓意实在令人难以捉摸。

令人难以捉摸的不仅仅是各方或明或暗、或强势或低调的应对措施,一些权利部门配套政策的出台更让人难以理解。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在上海等五个城市开展对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的扶持举措,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且不论补贴对象仅限于插电式电动车和纯电动车,但就补贴金额来看,5-6万元的额度看似很具诱惑力,然而对比之下便能看清这样的补贴,根本无法改变市场对于电动车的冷漠。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