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解密”资本项目可兑换路径

2012-04-11 08:32

记者 欧阳晓红当“经济下行风险隐见,PPI创27个月新低”之际,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亦开始“解密”中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路径。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非终极目标。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相关改革,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4月10日,外管局在一篇“积极适应对外开放形势 有序推进资本项开可兑换”的专题中如此表述。

外管局称,目前已初步构建证券投资项下资金双向流动机制。截至2012年3月9日,累计批准129家QFII机构245.5亿美元投资额度及96家QDII机构752.47亿美元投资额度。此外,截至2012年1月2日,外汇局已将首批共计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投资额度分配完毕。

而将外管局在专题中对资本项开放的表述定义串起来,则能隐约看到一条中国资本开放的路径,诸如“直接投资基本实现可兑换;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跨境证券投资趋于活跃;双向开拓跨境债权债务业务,稳步推动其他投资可兑换;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

换言之,“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最为关键的最后一步。

不过,外管局解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此项改革需要其他部门协同推进,从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外管局将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鼓励国内符合条件的机构“走出去”,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逐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外管局甚至给出了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条件——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使推动可兑换的措施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承受能力、金融监管水平与国际金融环境等相适应。

“在放松部分管制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和预警,有效防范资本流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外管局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