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蓉萍 不敌存款搬家的潜在损失及同业竞争的压力,6月14日,中信银行宣布再次调整1年期及以内存款利率,达到央行规定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即为基准利率的1.1倍。
这是中信银行自7日晚间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以来第三次调整其存款利率,这一变化也没有体现对不同客户差异化对待的策略,依然采取对不同客户都相同的利率政策,分析人士认为这暴露了中资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的措手不及、定价能力的不足和定价的摇摆。
和中信银行一样,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也相继宣布了相同的利率调整政策,和小银行为伍。 “从成本考虑,我们也不想一浮到底,但面对分行客户经理的压力,面对同业竞争的压力,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决策,真的挺难”,上述某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各家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都会瞻前顾后,趋利避害,一方面他们希望别损失客户,取得更有竞争性的定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将成本降到更低,出现了纠结,摇摆,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我们银行的定价机制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
6月13日,中信、民生、光大三家银行的一年存款利率还是3.5%,与工农建中交行等五大国有银行保持一致。14日,中信和民生银行官网挂出了新的利率表,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3.575%,15日光大银行也做出了这一调整。
至此,这三家银行1年期及以内各档次存款利率分别为,活期0.44%,7天通知存款1.529%,3个月3.135%,6个月3.355%,1年3.575%。2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自央行6月7日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各大银行机构纷纷调整存款利率,上述三家银行都已经是第三次调整其存款利率水平。
截至6月15日,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1.077倍的银行还有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城商行中的北京银行。
上述负责人表示:“以前大家经常想象利率市场化后怎么办,但到了真正市场化的时候,看到客户的反应,经营层的反应,竞争对手的反应,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问题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即便是如此小幅度的变化,影响都是深远的,对银行来说,确实有些措手不及。”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展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把利率一浮到顶和其他更小的银行相同的做法看上去让利于民,实际上暴露了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存款的弱项,不太值当,这样反而使得这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失去了大将风度,将自己委身于小银行一样的境地,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随着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拉大,在短期内,本来就面临存款吸收压力和企业贷款需求不足问题的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的竞争可能会更为激烈,这将导致存贷款息差收窄,利润也相应降低”,中债资信研究开发部胡彦宇表示。
金融专家郭世邦担心最坏的恶性价格竞争的情况出现,如果所有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上浮了10%,那么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或许将会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