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出国考察报告
公众希望看到公费出国考察的相关成果,不仅是针对广州城管一家。因公考察归来,不妨都晒一晒各自的考察报告(包括考察前报批的所有详细文字材料),甚至可以作为各级“三公”消费公开的必备附件,一并公示接受纳税人监督,并在常态化的盘问与对话中,确保各方互动的渠道通畅。
——《南方都市报》
像广州城管这样,一开始笼统性公开“三公”经费的,仍是普遍现象。民众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数据中,判断该不该出国、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合理。如果没有详细的报告和解释,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重重疑窦。从这个意义出发,“城管小窦”公开出境考察报告,为政府部门回应质疑提供了借鉴与样本。
——《新京报》
当然,尊重公众质询权、从充分博弈中寻求共识,并以第三方审计监督“他证”清白,可能更能消弭误会、纠偏失衡,真正赢得民意的理解与支持。对能被监督的“三公”少些冷嘲热讽,对尚未纳入监督法眼的“三公”秉持更高的警觉,理性掘进监督机制的稳态约束力,晾晒“三公”经费,才不至于沦为“挖地雷”一样的游戏。
——《新闻晨报》
油价高过美国
我国的油价高企,税收是其中一个原因,却并非罪魁祸首,如果完全偏向供应方利益而无法反映消费者利益的定价机制不变,即使税率降低油价也难以降低。多位专家表示,现行的油价下行状态是推进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好时机,发改委亦称“将来可不断完善机制”。其实,只要改变现有定价机制,实行市场化定价与市场竞争,涨多跌少和油企的超额利润等问题都可得到根本解决。
——《南方都市报》
油价高于美国背后的税负之重,不但使得油价本身的调整备受质疑,更重要的是因为油价的传导效应,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负担。油价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高涨。尽管发改委表示,油价中的税收已收归国库,但在减税呼声一直未有间断的大背景下,是否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油价中的税收比重,以让利于民呢?
——《广州日报》
地沟油“上天”
问题在于,地沟油的潜在经济价值如此之大,又事关国计民生,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管理”的制度护航,如何叫人放心?所以,十分期待中地油早日问世,让“中地油”这个曾经是调侃的词变成现实,为地沟油治理带来突破。
——《新华每日电讯》
地沟油上天能否阻击地沟油上桌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地沟油回收利用的合理利益协调和分配模式,而不仅仅是利用技术的先进与否。如此,地沟油都变废为宝,成为燃料、肥料等,并具有长期的大量需求,这样一来,地沟油哪里还有机会上桌。
——《南方都市报》
“凉民证”
没有自我警醒,从“我靠”的低俗,到“凉民证”对历史的忽视,只有一步之遥。有些东西不能拿来调侃和消费,这里面,就包括了尊严。大众文化忽视、涂改、嘲弄历史,但是,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样说并不过分。
——《京华日报》
商业炒作从一哄而上到无序乱舞、再到失去底线,这样一条膨胀性“发展”的轨迹,凸显出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的缺失。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根本改变,眼球经济时代的“凉民证”传奇,不是第一次上演,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上演。
——《法制日报》
外力禁止性规定,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要让丑陋的创意被自觉驱逐,还需要创意方从内心认识到,靠伤害民众感情吸引眼球,不但可能得不偿失,而且还是对自身的不尊重。同时也需行业加强规范和自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自觉而谨慎地遵从公序良俗,才能迸发缤纷创意而不是追逐拼低俗。
——《华西都市报》
北京地王
实际上,最近关于地王的提法并不罕见。但是,对于这些地王并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土地价格与价值相差不远、对整体房价带动效应不大的所谓地王,只是土地市场的正常表现,不必过多解读,更不必过度担忧。
——《人民日报》
无疑,相关部门的担心不言而明。当前正是楼市调控最敏感的时期,温家宝总理与中央各部门针对楼市调控频繁“喊话”。在此时拍出高价地,不仅将向市场传递与楼市调控精神相反的信号,而且也消解了调控力度。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