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迷路
导语:我不知道我还将迷路多久,或许一天,或许一年,或许更久,但我会一直尝试,一直尝试到理想的路灯亮起,它的光芒穿过迷雾,照到我的脸上。

文/林超群

是的,我迷路了。这真是糟糕。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这一点了,但却一直无法找到对的路。

来《经济观察报》的理由很简单——我想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与我有同样困扰的孩子有多少,但我不允许自己无知无觉地上学、工作、结婚,然后为了家庭茫然忙碌,人到暮年的时候,回过头来竟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活过!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糟糕的境况?

“去尝试。”一位过来人这样和我说,“尝试很重要。只有试过之后你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空想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我拎着米黄色的大包包,小心翼翼地在报社四楼的这张椭圆形长桌前落座,和我一起的是来自各个高校的10位面试者。

面试是群面,问的题目很常规,包括自我介绍,媒体经历,以及小组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的选题会,形式和内容我之前都有想到过。当然,我没有神到猜到讨论的会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我几乎没有看过,对它不甚了解。所以自然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选题。不过,面试这种东西,我还是更相信眼缘。在那样一个大家都互相审视的场域里,还是挺容易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是我所欣赏或喜欢的,(除非某个人特别善于表演和伪装),一个人情感上的判断往往比理性上的筛选更为直接和快速。“喜欢”这个东西很奇妙,诚如李海鹏所说,“它来自人性,又简单又无敌”。有时候我对某一些人的情感判断根本无需过多的时间和交往,第一眼或者第一句话就会让我在他身上打上标签,继而将他划分到“喜欢”或“不喜欢”的行列里。当然,这种行为毫无理性可言,凭借的只是我自己二十年来形成的影影绰绰的审美标尺和识人维度,而且有时候也会不准确,的确需要日后“打补丁”式的纠正,不过那是后话了。

这很奇怪,我能较快地判断某个人是否为我喜欢,却无力知晓自己是否热爱某个工作某个行业。拿新闻来说吧,譬如摄像,刚刚学习单反的时候,欢喜得爱不释手,课程结束学院收回机子后,却也没有心痒难受,一下就“释手”了;再譬如采访,有时非常享受这种与人面对面的,看似聊天唠嗑实则暗潮汹涌的交际博弈,但有时却真的感到疲了乏了,怀疑是不是值得的了。

甫入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常常和我们提“新闻理想”,理想这东西,很难得。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或许就能够支撑我在迷茫怀疑想要放弃的时候依然走下去了。但已经说了,这很难。不记得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成功是容易达到的,坚持理想却很难。因为成功是出卖自己,而坚持理想是折磨自己。出卖自己换来的是欲望的满足,折磨自己能换来心灵的富足。如果能够坚持理想,并且因此成功,固然最好。但在现实中,这两者往往无法兼得。人最差的结果是两头不靠岸,想坚持理想却不得不出卖自己,最后欲望没满足,成功没到手,理想却越飘越远。

我不知道我还将迷路多久,或许一天,或许一年,或许更久,但我会一直尝试,一直尝试到理想的路灯亮起,它的光芒穿过迷雾,照到我的脸上。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