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20年代不少中国年轻人留学日本,在日本阅读过日本文学作品和译成日文的西方文学作品。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占的地位很重要,留学日本的学者肯定见识过这种比较特殊的诗歌形式。可是据我所知,他们谁都没有把这种短诗带回中国去。五四运动时期抛弃了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如绝句、律诗和长短句。偏爱自由诗的激进派的诗人,也许觉得俳句很严格的节奏是不合时代的。

作者: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译者: 马悦然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悦然在华活动:
1.主题:心有灵犀——中国小诗的发展和特翁的俳句
嘉宾:马悦然 陈文芬
时间:2012年10月21日(周日) 19:00-20:30
地点: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海市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
主办:世纪文景 复兴论坛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光辉灿烂的古典诗歌流布到日本,被称为“汉诗”,在汉诗的影响下,日本发明了一种自己独有的诗体:俳句。上世纪二十年代,经周作人翻译介绍,这些三五成句、言简意赅、表达刹那间情绪和感触的短小诗行也在中国有了回响,这就是中国的“小诗”,代表人物有冰心和宗白华。俳句的格律如今传播到全世界,瑞典的诺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就是一个“瑞俳”高手。经汉学家马悦然的翻译,“瑞俳”成为“汉俳”,它们是不是与消逝已久的中国“小诗”在遥相呼应呢?
2. 工匠与演员:论翻译的艺术
嘉宾:马悦然
嘉宾主持:陈文芬
时间:2012年10月23日 19:00-21: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2袁天凡报告厅(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内 近国权路)
主办:世纪文景 复旦大学星空讲坛
翻译,说大可大,说小也小。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翻译存在,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无一不是通过翻译来进行相互交流和理解。翻译实为人类生活之必需。说它小,又牵涉到具体的语词、音调、表达习惯,等等,可以说是一种技术活。小则技术,大则文化,在具体操作中,翻译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应本着怎样的态度,翻译到底只是翻译而已还是一种创作?个中问题,由精通汉语、拥有丰富的翻译经验的瑞典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先生现身说法,娓娓道来,应该是别有一番深意与新意。
3. 不老的诗心——马悦然、陈文芬与上海中学学生共话特翁诗
嘉宾:马悦然 陈文芬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15:15-16:30
地点:上海中学
主办:世纪文景 上海中学
在瑞典,每年的12月13日,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所多语种移民背景的学校,听学生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上海中学同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名校,加上诗歌是天然适合朗诵的文学形式,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终生评委,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译者,马悦然先生一定会与上海中学的学生们有一次难忘的诗歌分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