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凡:我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我们杂志关注的主流的对象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型的公司,就是每个行业的前10名的大型公司。然后,第二类我们把它叫做鲨鱼苗,就是快速成长型的公司,然后我们有一个“未来21星”的项目,这个未来21星评选每年成长最快速的企业,这个评选有一套非常细致的标准,由投资人评,在网上有投票。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整整的举办了13年了,当年我们开办这个项目是2001年,正好是网络股破灭的时候。现在13年过去之后,我们看到现在好象是和TMT领域创业又变得最火热一样,好象走过了一个轮回一样。如果大家有什么很好的创业的想法也欢迎和我们沟通。创业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就是写故事的人。实际上我们没有一个很足够的创业的体会。但是,对创业者实际上保持一种非常持续的观察,具体到我们现在在讨论的这本书,我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最近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滑雪,有创业公司的,有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滑雪有一个终极道,有一个拐弯,后来发现教练把同样的技术交给我们几个人,从媒体来的人,转弯的时候都非常容易摔倒,但是搞创业的朋友,拐弯的时候非常平滑的就过去了。
后来我和教练探讨这个问题,说为什么他们能够过这个弯呢?后来发现实际上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在一个技术上,而且在面对转弯的时候,我们几个转不过去的人,我们所有的人在一瞬间,脑子都空白,大脑就失去了控制。但是,这几个创业的朋友,也可能是一种巧合,做媒体的都喜欢总结规律,也可能是一个伪规律。创业的朋友在弯面前比较冷静,大脑仍然可以控制,然后也可以平滑的转过这个弯。
我就联想到这本书的一个情况,这本书实际上传授的是一个创业的技术,大家也探讨,现在是进入了一个经济创业的时代,根据我们对创业者做的13年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出现这么一种趋势,就是至少作2005年之前,创业者很多都是白手起家,只需要能吃苦,然后一个人几台电脑,就能把这个创业的事情做成。但是,现在慢慢的创业变成一门技术活,你要做很多的积累,要有很高的技巧。所以,这一点我和教授的意见是一致的。
从滑雪这个事当中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创业者可能还有一项天赋是任何人,任何大师都不能够交给大家的,就是隐藏作大家内心当中的,就是关键时候你控制自己肌肉的能力,包括你创业肌肉的能力,我想这种能力,可能并不是仅仅能够通过技术来解决的,所以这个是我的一点小感受。
林为千:谢谢何老师,刚刚何老师提到一个很好的问题,既然这么说,创业的能力是可以教的吗?我们随便从街上找一个人,也许相当好的一些大学基本教育什么之类的,教他如何从零开始,如何创业。要不要让史蒂夫·布兰克先回答这个问题。
史蒂夫·布兰克:当我还是一个企业家,很多人都知道我就是喜欢在大街上找人,他们不知道我是一个教授,现在他们会问我,你怎么样来教一个人,就是有天分的一个人成为一个创业家呢?那么,对于十年以来,我都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教授别人创业的这种能力。那么,十年以来,我知道可能这个问题就问错了,这个问题并不是你是否可以教别人创业,当然你是可以教。但是,问题是你到底给谁教这种创业的能力,教给谁?你的学生是谁?也就是说,你要教给谁画画,教给谁音乐,或者教给谁艺术呢?我们有的时候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就像建筑工人的问题一样,有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用重复的模式教人们学会这样的一个创业的能力呢?
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他就更像一个艺术家一样,他和其他的技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够把在座的各位分为两组,比如这一侧的人,你将来会成为雕刻家,或者是画家,或者是成为音乐家,而这一侧,你们可能就是做集成线的这些人,我们不能够这样做。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工作是人们特别愿意做的,他是充满激情愿意做这样的一些事情的。为什么呢?企业家精神更多像艺术一样,要从失败当中恢复过来。企业家精神病就像电影一样,并不是你拍了一部电影,下一步也会非常成功,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可能需要犯很多错误才能有一次成功。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说创建一个什么东西,就是把一些大家谁都没见过的东西把它变成事实,这是你要去做的。那么,确实这个课程是可以教的但是,你并不能够保证学的这个人能够成功的掌握这样的一个技能。
林为千: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这也说到了一点,就是在座的各位嘉宾都共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多人都不愿意犯错误,大家都害怕犯错误,所以我也想听一下其他嘉宾的意见。比如美国人当中,如果有这样的文化,大家都害怕失败,我们怎么应对呢?
史蒂夫·布兰克:我简要的回答一下,其他的嘉宾再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在美国也见到一些外国的来访者,我会跟他们说,有一些东西是看不见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这个词汇,就是说在硅谷的一些失败的企业家,在英语当中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词汇来描述硅谷的一些失败的创业者,叫什么呢?叫有经验的创业者,而不是说失败的创业者,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观点。在硅谷失败的创业者,我们并不认为他是失败,我们认为他是有经验的,就像科学家,他们做实验,做实验失败了之后,他是一个有经验的一个科学家。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我们讲到创业者精神的时候,很多时候出现一次失败,他可以让你尝试更多的次数。就是在你实现最终的目的之前,你之前会尝试很多次。
林为千:其他三位嘉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中国这个环境,是否适合刚才史蒂夫·布兰克给我们讲的这套东西,我们失败之后,是否能够再扭转回来?我觉得这是第一次史蒂夫·布兰克来中国,这本书也是第一次,他前面一本书,创业四步法也在前面出版了,这是接着那个的一个巨著,我想他也是想这本书能不能在中国成功的使用。
郭宇:我主要讲两点:第一、我讲一下创业者的精神,什么样的人是创业者,第一要有激情,激情就是你对工作的态度,态度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为了赚钱,一种就是为了职位的阶梯,第三种人就是互换,每天睡不着要做一种事情,这就是你进入创业状态的一种激情。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激情,你不具备这种激情,就没必要创业。第二、也激情还不够,很多年轻人比我有创业的状态,其实你要能够承担风险,意味着,你要创业必然有风险,那三年时间,你的生活质量可能很低,你即使融到钱,这钱也不是给你发工资的,如果你失败了,你这三年就浪费掉了,如果你不具备这两点,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以,要成为创业者必须具备这两点。
另外,正好我也看史蒂夫·布兰克的博客,他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什么叫失败?你如果做一个产品,做一个东西,你发布出去,发现没有人买,没有人用,这可能是失败,这时候怎么办?史蒂夫·布兰克给你三条建议,第一、你是否还会为这个想法而疯狂?第二、你是否觉得你还是可以有办法承受这个,去继续推进这个事情?第三、你创造的价值是否能够足够大到让你觉得很兴奋?如果三点都满足了,你继续做,可能会寻找不同的方向,这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如果具备这种心态,你创业的路会很快乐,否则就会很痛苦。
林为千:具备了这个激情,具备了承担风险的心态,这套方法论在中国能落地吗?
郭宇:我觉得价值非常大,因为像我这种,在很多大公司工作过,我第一个学到的经验就是你不能把创业公司当做大公司的小型化,比如你搞一个团队,有销售,有市场,有产品,组建一个团队,这是一个精华版的,这种做法是错的,你一开始就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另外快速做产品的团队,这两个团队不断的摸索一种原形,这种方式风险比较小,不容易那么快进入失败的状态。所以这个还是很有价值。
林为千:许总,你们看了这么多项目,这么多早期创业者,你觉得这套理论能在中国实现吗?
许昊天:我回答一下刚刚史蒂夫·布兰克说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会有两种解释,第一个就是创业精神,创业家精神,还有一种是企业家精神。我觉得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因为当我们去考虑一个创业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创业的这样一家公司,这是一个生意,还是一个企业,你未来想达到的最终目标。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生意,能给你赚很多钱,然而让你的生活无忧,这样的一件事情和你说你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那是完全需要不同的技能甚至精神各方面的。
然而,比如说可能一个企业的高管,可能他很有可能创业做一个生意,但是你要说,做一家伟大的企业,我觉得我可以很直白的跟大家说,这不可以被教的。我觉得我们这本书,就像它一开始的序幕说,它是一个工具书,它教了你很多的一些战术和执行方面的事情。但是,你要是说,站在战略,或者公司方向,抉择很多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你是不可能被教的。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刚刚史蒂夫·布兰克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你怎么样调整?但是,往往比如我们看中国经济的时候,很多企业不是遇到问题怎么调整,而是它怎么样可能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它就需要去进行调整了,避免遇到问题再调整可能就完了。如果真的做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或者创业公司,你可能很快就变成一家企业,很快就会面临这样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是说你在快速成长的时候要考虑你未来有可能要失败了,你现在就要进行调整了。所以,这样的一些事情,我认为不是说是你教就能教出来的,我觉得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我真的是这样觉得,这是一方面。
另外,很多一些企业家怎么样能把现在让给别人,把未来留给自己,或者说怎么样去团结人,怎么样使得大家往同样一个方向走。很多时候是与生俱来的。
林为千:待会儿我们请史蒂夫·布兰克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刚刚郭院长,许总都说企业家精神是必须要有的,他们是否在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创业者。何老师,您针对我们刚刚讲的这套理论能否在中国落地,能否实现,会有价值吗?你怎么想?
何伊凡:探讨失败的问题是吧,如果失败最后会怎么样。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一个比较大的网络公司做人力资源。他在这个大公司做人力资源的时候,他是一个特别好的人,从来不站在老板的角度想问题,经常为员工争各种各样的福利。于是跟老板的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然后他就自己创业了,创业之后,前几天我们在一起吃了一个饭,我看他无比的憔悴,我说你最近在忙什么,他说我最近在想两个问题,第一个能不能我再雇5个人再开发一个APP的项目,我在想,能不能工资的时候把他开掉。还有我怎么样游说他们,不用给他们交社保。我就说,你原来这么好一个人,为什么自己一创业,拿自己的钱给别人发工资的时候,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老虎的面孔。因为他说,感觉失败的成本太高了,他输不起。
刚刚我们探讨这个失败的问题,我觉得在中国大家如果要下定决心做一个创业者,我们可以热血沸腾,但是内心当中一定要做好一个准备,就是如果你真的失败了,你能面对这个现实吗?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在乔布斯去世之后大家有过很多探讨,就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然后我们说了很多很多的原因。比如说我们中国这种创新的土壤,然后中国这种机制都出不了乔布斯。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要如果乔布斯这样的人出在中国,可能他早去搞一个房地产,或者考公务员了,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因为如果他在中国,按照他那种性格,做一个创业者,他会死的很惨。不只是因为外部的环境会导致他的失败,而且实际上作为一个失败者来说,除了客观的环境之外,就是你身边的人其实当你失败了之后,你有可能会发现,手头的电话以下会少很多,真正关心你的人也没有几个。我想这种心理压力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一个文化。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创业者,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中、美创业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