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书讯 >
葛亮:《浣熊》-一场关于小说的风暴(5)
导语:葛亮:可能大部分的人,初来一座城市会有某一种“明信片”式的成见。面对维港海景,天际线之下,清晰可见IFC与中银大厦的轮廓、这是被具象化的“中环价值”。但其实在这样的繁盛的图景背后, 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十分砥实的东西。表达这座城市有一个关键词是“相遇”。而《浣熊》中的故事,也因为“相遇”而造就。

    主持人:所以要拿捏语境,到底这个方言是全盘用,还是部分使用呢,大家看一看葛亮拿捏的“度”。我想问很多作家,比如说董启章他也有很多方言的写作,也有自己的特色。还有很多现代文学的佼佼者很多作家都用方言写作。葛亮的方言使用行之有度,可见这不是跟张爱玲所说,我写的香港是跟上海人看,葛亮写的香港是给所有人看。内里的方言词实在不明白还有注解,十分体贴。

    葛亮: 当时编辑在问我,因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有一些方言词是不是要转化成现代汉语。 后来因为我的意见最终保留。我觉得张爱玲《传奇》里面,她写香港的故事,她寄托对于香港的审视,更加是一种“上海化”香港的审视。但是我在写《浣熊》的时候,从来没有要求自己代入一个南京人的眼光。我觉得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我在小说写作上是一个特点。当然里面会有一些我自己个人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这种建构是站在比较中间和客观的立场上进行。

    主持人:葛亮的身份刚才已经说过了,他在南京成长,在香港工作、生活,也是落地扎根。从他特殊的视野来看香港这座繁华的都市。他所描述不期而遇,有很多的惊喜。另一方面,就是他既是小说的写作者,也是文学的研究者。所以在运用应用和小说一些描述技巧方面,他是很有用心的。另外,因为我有机会看了他的书稿,有一些朋友还没有翻到。在书的扉页里面,他写了三个字“致诺瓦”。我当时就展开无限的联想,这诺瓦是谁?这还真是个悬念。我们不公布答案也可以,因为留白也是创造的一个更好的境界。

    葛亮:没错。

    主持人: 我感觉很荣幸我知道答案,但是在不揭露的时候我们要挑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追着往下看。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不会了无成果的。怎么说也有点回报。香港得看回报。请问我看完书后可以猜到诺瓦是谁吗?

    葛亮:猜不到。

    主持人:所以要等到明年书展公布在下一部小说里了。

    葛亮:我现在有想法写一部有关于悬疑感的小说。因为我觉得悬疑感实际上是小说里非常有趣的一个部分,包括《朱雀》里面,我用了不少的笔墨在写一个间谍。他虽然是一个配角,但是让我觉得写的很过瘾。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悬置紧张法”, 阅读的紧张感挺享受的。这三个字如果能造成悬疑感,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事情。

    主持人:“致诺瓦”因为我昨天知道答案了,所以一边听,一边觉得葛亮其实在透露某一些信息。但是今天 我们决定不透露诺瓦的秘密,大家还是细心等待。时间的关系,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一点空档,给我们在场不期而遇,或者是有期而来的观众朋友,特别是葛亮的粉丝。因为去年书展葛亮没有参与任何的讲座,大家已经跟他相隔一年了。葛亮前面出的每一部小说都经过精心的酝酿。今天特殊,还没看到他新书的情况下,对他有什么好奇,他写作这些年,隔了一年书展再和大家带来什么,或者是你期望他听到讲一些什么吗?咱们可以作一些分享。

    在你们想问题的时候,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因为说到他的此戏经年,他的作品每一部都出现积累酝酿一段时间。 《浣熊》不是他第一次写香港了。

    葛亮:其实最早写香港,没有出现在这里面。有一篇叫做《阿德与史蒂夫》,那是最早出现在我笔下的香港了。但是如此集中地整本书都是以香港作为题材,作为背景的,这确实是第一本。

    主持人:大家如果想研究葛亮的话,不妨涉猎一个课题看他笔下的香港有什么的变化、他讲香港的时候,他对香港的观照情感的改变。现在整本书里都是在描写香港,其实情感是有点改变。但是我不是研究文学,我不懂。大家在座某那些 写论文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个问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