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文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7%,与上月持平,而PPI同比下降2.3%,虽较上月有所回升,但已是连续第17个月同比下降。连续的CPI与PPI的剪刀差说明目前我国处于消费品通胀、工业品通缩的状态,未来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对于未来CPI走势,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首先,当前猪肉价格处于大周期的底部,未来仍将逐渐爬升。据新华社监测,5月中旬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涨幅超一成,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约占三分之一份额,而猪肉价格又在食品价格权重较大,历年CPI的上涨过程中“二师兄”功不可没。因此,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将带动CPI继续爬升。其次,CPI权重中另一个占较大份额的居住类价格不断上涨,其中房租已连续43个月上涨,一线城市中北京房租已连续53个月上涨,受全国房价不断上涨的影响,未来如按合理投资回报率计算房租仍有上涨空间。再次,国际原油价格仍处于高位,截止8月13日,纽交所原油期货价格收于106美元/桶,较年初已上涨16%左右。第四,受保增长带动各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开工的影响PPI已开始止跌反弹,相应大宗商品价格如钢铁、煤炭价格同样开始反弹,PPI的反弹未来势必也将对CPI产生推动作用,由此下半年物价仍有上行空间。
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上升、房地产泡沫挤压实体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状况依然不乐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0.6,比一季度低5.0点,而去年同期该指数为126.9,企业家信心指数二季度更是下降至117,去年同期该指数为121.2。虽然统计局公布的7月各项数据略有回升,如7月PMI指数50.3,同比略增0.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但目前需求端仍显得较为疲弱。
投资方面,由于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回暖信心不足导致企业再投资扩大生产意愿不强,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0.1%,较年初21.2%的增长有较大回落。消费方面,社会零售品消费额7月同比增长13.2%,与上月持平,较年初略有回升。进出口7月获得了较大提升,但应当注意到外需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从中长期供给面看,改革开放30年来释放出的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正处于见顶回落的形态。据中金公司测算,至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5%左右。此外,悬在中国经济上方还有几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如房地产泡沫问题、地方债务问题、人民币汇率高估问题等。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经济下行周期由于总需求降低,无论是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品价格都将下行。而我国当前却处于着消费品通胀、工业品通缩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由于错误的激励模式导致要素(土地、劳动、资金)严重错配于工业领域,致使工业领域产能过剩而消费品领域产能不足。近年来各地以GDP为纲,大力发展重化工、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地方政府以低廉土地价格、宽松环保条件及大量显性、隐形补贴吸引企业投资,形成扭曲的微观激励机制。
其次,工业由于产能过剩利润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资金流向金融、地产等虚拟经济,居高不下的房价直接推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从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再次,养殖、种植的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直接导致市场信息与农户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加了养殖、种植成本,未来有必要加快以标准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体制的推进步伐。
第四,整个社会流通成本过高也是消费品通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物流总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指标是8%到10%。
第五,美国经济复苏趋势的确立导致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带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与高通胀,如巴西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仅增长1.9%,而7月通胀率同比增长却高达5.2%。
由于我国经济可能存在失速风险,近期各地启动了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但这势必将推升未来通胀率,一旦通胀率上升至年初既定目标那么留给宏观政策的空间将变得极为狭窄。因此,必须加快各方面改革,形成新的制度红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滞涨。
具体来说,首先须加紧理顺要素价格,使全社会能公平平等的使用各种要素,这其中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其次需改变地方官员激励机制,不以单纯GDP论英雄,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同时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破产重组;逐步推进规模化农业生产,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体制;最后必须加快推进垄断领域的开放速度,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提高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