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夏令营A组全体成员
银行理财产品从2004年的“0”到2014年的“12万亿”,十年探索与发展,既收获着赞誉,也迎接着挑战;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混乱,也有着与之抗衡的秩序;它在大经济环境中挣扎,也从各个阶段不断成长;它反反复复带来利益和风险,也实时见证经济的繁华和颓败。
初创期:简单的债券投资产品
“货币基金是先募集资金,再投资,净值随市场波动。那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先购买债券,主要是无风险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以这个债券池所能提供的收益为后备,再去发行一个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相当于债券型的资产证券化,这样就没有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了。于是,监管层就容许我们这么做了,这是当初选择预期收益率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如是说。
2004年2月,光大推出国内银行第一只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正式拉开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大幕;9月,光大又推出国内银行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这两款理财产品采用的皆是预期收益率形式。在这个阶段,银行理财都是通过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等进行创新。
2004年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
在光大银行推出理财产品之后,2004年10月开始,股份行、国有大行纷纷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2月1日,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首推“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至此,理财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雏形,当时,业内人士估计该市场发展前景巨大,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人民币。
在这一阶段,理财产品作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种手段。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票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国家级债券,以缓解流动性过剩给存贷款业务带来的压力。也正因此,理财产品在初创期皆采用预期收益率形式。
“银行理财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股份行想要逆袭的产物。”张旭阳介绍。2004年,中国金融市场正处于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前夜。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上限等,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同时,中行、建行开始股份制改造试点,借用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
实际上,外币型理财产品诞生的背景首先要追溯回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拥有大量外汇的对公大客户做结构化存款,也就是把存款的无风险固定收益与投资可提前终止的债券、汇率期权等浮动收益进行收益互换,使其获得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率,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从2003年开始,工行、建行、农行、光大也纷纷跟进,向对公客户推外币结构化存款产品。
发展期:“资金池”模式兴起 “非标”风险显现
2004到2006年间,银行理财都是通过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等创新。2006年3月,首只银信合作的“非标”诞生,对投向进行了首次创新摸索。光大发行理财产品——阳光理财T计划,通过新华信托的信托计划,把资金贷给由国开行推荐并提供担保的项目,第一只银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由此诞生。这也为以后的理财产品监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随着2006年证监会推出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至2007年间,股市一片红火,公募基金更是出现了彻夜排队购买现象。银行理财也相继推出了打新股理财产品、FOF产品等。虽然“非标”出现,还是有众多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于股市、基金等高风险市场,获取更大的收益。理财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2007年底,股市的下跌,火热场景迅速冷却。不少间接投资股市的理财产品也纷纷亏损,饱受投资者诟病。
随后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但是,管制套利永远是金融产品创新最大的动力。面对难关,银行纷纷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定位理财产品。一方面,在银监会《通知》的限制下,拓宽银行理财投资方向,放开投资一级市场股权、二级市场股票等的限制的呼声越发高涨。另一方面,作为资管行业典型模式的公募基金的一度风光无限,也给银行理财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最初的银信合作产品都是资金投向单一项目,且对投资者会详细披露。但是,随着理财规模越来越大,产品与项目一一对应的操作模式需要占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银行为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向专业化、集约化管理转变。同时,每款理财投资一个“非标”产品,存在集中度风险,而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动态管理、组合投资。
2010年,影响至今的“资金池”模式开始真正兴起。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万亿”刺激计划带来的资金面宽松,2010年开始收紧,央行开始控制信贷规模。原来以外汇占款为表现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从2010年以后开始慢慢减弱,加之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个人存款加速向理财等转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商业银行有更多的动力去发售理财产品,从而增加资金来源,投入到贷款中去。“非标”迅速崛起,一度甚至最高达到投向的50%以上。
当理财变成“资金池”模式后,实行动态管理、组合投资,降低了集中度风险。按理应该采用净值来反映组合投资的风险变化,将风险收益全部过渡给投资者,然而,预期收益率形式并未改变。
以上的问题终于在2012年到达了顶峰。
2012年1月,光大银行白银T+D引纠纷 投资者未能平仓致巨亏。
2012年2月,兴业银行理财产品被指隐瞒风险 客户9个月亏8万。
2012年4月,渣打客户买理财产品巨亏5300万 向法院上诉获胜。
2012年10月,东亚银行理财产品被指不实宣传 5年零收益。
……
理财的风险问题在2012年集体爆发,几乎每个月都有银行与投资者的纠纷。 “非标”的风险显现出来。理财产品经过了8年的发展,跌落到了一个低点。
随后,2013年3月28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问题通知》,新规限定:“非标债权”占比不得高于理财总量的35%或上年总资产的4%。这条规定,将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集中在了更为安全的标准化债权资产上来,算是为2012年银行理财业的伤痛“止血”。
现状:
在2013年,银监会规范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8号文)的政策实施两个多月后,根据数据显示,银信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除了在4月经历了一次大幅降低之外,之后又经历了迅速的回复期。
一般认为此举是应对日益火爆的银证业务、银基业务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鲜明的对银监会的立场做了表示,虽意在控制风险,但实际对银证、银基业务(通道业务)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而根据数据对比,14年截至6月份,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较13年变化趋势较为平稳。据建设银行高管李先生透露,这是因为今年银行揽储压力不大。从资金需求方面看,一是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并运用了新型市场调节工具,为市场注入了不少资金,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降低了企业贷款的需求。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经济发展态势亦步亦趋。
据金牛理财网截至6月13日的监测数据显示,从2014年6月7日至2014年6月13日,108家商业银行共新发非结构性人民币(6.1793, 0.0056, 0.09%)理财产品977款,环比增加16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环比微涨1BP至5.20%。其发行的高收益产品数量明显回升,收益率超过5.5%的产品占比为33%,明显高于前一周。从金牛银行理财综合收益指数来看,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继续波动上行,而之前一周周五行至5.21%,周涨幅约2BP。
下表为按不同类型分类的理财产品当时的发行数量对比。
银行类型 |
国有商业银行 |
股份制商业银行 |
城市商业银行 |
农村商业银行 |
|
发行数量(种) |
276 |
246 |
349 |
92 |
|
收益类型 |
保本浮动收益型 |
保本收益型 |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
|
|
发行数量(种) |
179 |
81 |
694 |
|
|
投资期限 |
1个月以下 |
1-3个月 |
3-6个月 |
6-12个月 |
1年以上 |
发行数量(种) |
28 |
531 |
249 |
159 |
10 |
6月初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超千亿元,较前一周规模进一步放大,因此,6月7日至6月13日银行间资金面继续保持宽松。据中国货币网数据,各期限SHIBOR平均利率以跌为主,但1个月SHIBOR上涨十分明显,表明在年中考核压力下银行对跨月资金需求较为强烈。
7月份,银监会的“35号文”,要求各银行完善理财业务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但除了“35号文”提出的问题,目前银行理财仍面临诸多难题。
同质性很强,不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
从目前调查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看,产品的开发都是由其总行设计,分支机构具体操作。基层机构并未对产品前景、客户需求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因此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环境不同,人们的投资偏好不一,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各异,合理开展市场细分成为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伴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理财机构之间产品开发中的模仿速度在加快,收益水平在互相抬高;另一方面,理财机构为保主自身的市场份额“蚕食”竞争对手的业务领地,规模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银行要充分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市场宣传及市场透明度不够
各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大厅内,都摆放着介绍其理财产品的宣传小册子,但是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理财方案,这同客户的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也并不为客户所熟悉。比如,目前由银行代理的部分保险种类,其复杂条款很难轻易为客户所了解,但是很少有银行职员主动为客户介绍。
另外,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现代银行服务完全超越了物理网点的概念,促进银行业的业务服务模式由分支机构转向了以电子化服务并存的多渠道服务方式。为应对变化,提升服务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对营业网点的布局和功能进行再造,拓展电子化服务摸道,把大量的标准化服务从柜面上剥离出来,通过各种电子服务手段完成,积极构建传统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协同发展的营销渠道,形成以城市行大型理财中心为主体,以中小型专业网点为补充,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ATM 协同发展的个人金融营销网络,多渠道、多方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监管体系滞后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商业银行会利用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