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时代》:现历史之神韵,展思考者之思想

2025-05-21 14:59

可以清楚地说明沣河特点的话,有这么几句: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而沣河则是渭河南岸的一条支流,全长约82公里;秦岭72峪中有个沣峪,而沣峪口正是沣河自秦岭山中流出来的峪口;文王建都丰京,武王建都镐京,二京地理位置分别建在当时沣河的西岸和东岸,此后共有12位周王在两岸主持朝政和享受帝王生活;“丰”字系由繁体字“豊”简化而来,“豊”象征着农业发达、家底殷实,也象征着水量可观;自西汉建都长安城开始,古人所云“八水绕长安”的水网,其中之一就是丰水,今人称作沣河。

为何今日有了这部《沣河时代——重返世界中心的城市历史与愿景》的问世?固然因为有作者李栋在,有李栋负责的西安通济区域规划在,进一步说是西安西面本来就有这么一个沣河流域,而且一直存在于那里。但之所以有了这部书籍的最重要因素是西安国际社区的发展推动。

西安国际社区位于沣河中游梁家滩节点,这一带河道长度约4.5公里,河堤绵长,草甸广阔,堤内湖泊、小洲相间,堤外具有形成湿地的天然条件。西安国际社区肩负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国际化生态、文化服务配套的重要使命,以国际水准优化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多元文化、创新科技和高端商务交流,升级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担子很重,责任不轻。

一、

2016年夏天之前,李栋带领课题组已在西安西南方位、沣河中游的梁家滩及周边地区调查了6个月,为西安国际社区建设单位提交了一份评审稿——《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据这份材料的“前言”所述:本着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塑造精神的重要使命,2016年3月,西安国际社区启动了“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自2016年3月29日起,通过6个月的田野调查、现场踏勘,足迹遍布长安区兴隆、灵沼、细柳、马王、五星、东大、斗门王寺及户县秦渡镇等9个街办、近百座村落,实地探访500余处文史资源点,先后访谈目标地区范围内300多位文史老人、村组干部。此外还以问题为导向,广泛走访、听取有关职能部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参阅相关古籍、地方志书、考古报告、国内外研究专著、相关论文百余部(篇),最后通过对考古、社会、人类文化、宗教、规划、历史地理、经济、旅游及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几易其文,最终形成评审稿,以及基础资料文字约50万字、图片数千张、视频若干。之后的2年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延伸调研了沣河上、下游区域,累计调研了沣河流域的300多个村庄,1500余处文史资源点,形成若干的一手调查资料。

如“前言”及其内容所展示的那样,反映出来的是课题组对梁家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工作相当负责任的态度。“尽地利之优势,现历史之神韵,展思考者之思想,为今日职业人之职责”,这是我当时就想到的评语。

了解了这一段沣河中游梁家滩地区的调查经历,阅读了这份有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的评审稿,才可以明了这部《沣河时代》的写作起点和思考原点,的确不仅仅是在发出今人易生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有着来自历史的、乡土的、现实的种种冲击、寄托和希冀,那可是散发于书籍字里行间的探究和询问,是作者对“沣河不简单”之感受的一次漫长试解,作者何其孜孜不倦、何以乐此不疲耶?其书写实际上是将历史与现实一次次拉近的角力和尝试。最为豪迈的,也是颇费思量的是,作者勇敢地确定的这部书籍的副标题——重返世界中心的城市历史与愿景。说到了世界的中心,人们就会想到这是一个近代以来明了世界大势的前人胸中的一块心结;此处说到的世界中心,那就一定会是同沣河流域关联最紧密的汉唐长安城有着不可分解的史缘。

大凡生长于关中平原这块土地上的学人,甚或寄寓于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智者,听得不知多少遍有关“秦中自古帝王州”的故事,且经眼了不知多少处的关中胜迹,尤其是主政部门有关汉唐雄风再造的豪言壮语。于是,不知不觉间便在心中存有一个又高又大又亮又耀眼之企望——那就是对于世界舞台的憧憬和向往。这一向往具有许多神奇之处,其神情其举止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二、

此时此刻,在我们阅读《沣河时代》之际,可曾想到作者在写作时依托着什么,凭借着什么,持有的是什么理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思考——尽管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每天都会出现或发生许多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战争等等),然而,在我们每人力所能及、视线可见的范围内,大家每天都勿忘有位知识女性曾为盲人老妪在乞讨的小黑板上写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每人都心怀这样的心愿去上学、上班和服务他人,不是也可以在道德领域内,为由我们所构成的社会面上造就一份世界的现代性吗?并进而显现出那种人类先进分子就会具备的神圣使命感吗?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了作者清新的文笔、果敢的进取行动、蓄势而发的顽强风格。作者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思索,会心会意的解说,行云流水般地写作,当然也有他人书籍段落或语句的引用,但这种引用也是尽最出彩的论断而采撷之,一般绝不涉及第二处、第三处文字,以免带来行文上的滞碍。作者写作沣河的强大支撑空间,应该是沣河—西安(汉唐长安城所在)—西北的地理优势,这是符合沣河地理位置之经纬及其伸缩度的,也是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之所以保持如此风格和渐及影响的结果。

阅读中,我们还遭遇到一种直白、明快、简练的排版格式,每一页正文偏向左下角(双数页)或右下角(双数页),上面留白面积最大,对缝处留白其次,倒是便于读者来读。每页的字体不大,每一段开笔顶头书写,段与段之间存留着一行字宽的白道,犹如清扫干净的路径,在期待读者越过它,再去读白色路径下面的另一段。

沣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一处重要源头。我在小文《沣河年轮》里写道:进入上古三代,周人兴起于豳地和关中平原西部。殷商王朝虽然地处中原,在关中却有一个崇国为它效命。据《史记·周本纪》记述,崇侯多次提醒殷纣王要防范姬昌(西伯)这个人,说他太会“积善累德”,吸引了诸侯,对商王很不利。等到西伯(后人称周文王)从商朝获得弓矢斧钺、征伐天下的权力,崇国也就保不住了。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吟诵此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这分明是说周人打败崇国后,就占据了沣河两岸最富庶的丰镐之地。渐渐地,在《大雅》诸诗篇里,从沣河岸边传来了众人修筑灵台的歌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西岸的丰京建好了,东岸的镐京又开始建,众人齐唱——“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后继的周王,有些不恤民力,众人又唱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那个时候(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人勤物丰的地方是沣河,民众吟唱动听歌谣的地方也是沣河。西周十二王执政于此,号令天下亦在于此。武王灭商建西周,为开国之君;成王在丰,心虑东土,派人再建洛邑(成周);成康二王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昭王南巡不返;穆王西巡,征伐犬戎;共王因故灭掉密国;懿王时出现“王室遂衰”现象;孝王、夷王无甚事迹;厉王以好利、暴虐、弭谤(不许国人议论自己)而闻名;不属于周王的共和执政,维持周王室统治14年;宣王成人后执政,修政法祖,料民太原(掌握人口数),遭遇挫折;幽王无道,以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事结束了西周王室在沣河流域的那一长段历史。

西周之后的沣河流域,在我的印象里是乏“史实”可陈的,两岸土地上仅有几个零落的县级以下基层组织的聚邑。可是,顺着《沣河时代》一卷卷、一篇篇读下去,发现作者是在竭尽全力地做着挖掘沣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作,所采取的路线是切入不同时代的典型人物之人生,来展现沣河流域古往今来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用以再现沣河故土所具有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影响力。《沣河时代》挖掘出来的历史人物,计有大禹、后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穆王、秦伯、汉文帝、汉武帝,西汉以后有道宣、郭子仪、韦应物、程颢、梁化凤、柏景伟、薛允升、赵舒翘,合17篇。在周穆王之后,作者写了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州)之后的共和故事——这是一个围绕权力真空展开的很特别的历史叙述。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沣河时代》作者选择的挖掘历史人物这一视角,是别具一格的,也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就此,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些人物及其历史特点:

大禹:本书认为“大禹治水修路……这三大举措,不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区域,也进一步加速了农耕文明的进程”。

后稷:后稷教授播种五谷,为上述三大举措之一。另一为伯益发明凿井。

周文王:即使身陷囹圄,这位政治强人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的漫长日子里,也没有放弃自身长期以来对于天理人道、王国命运的思考,写下了位列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周武王:武王率军展开的“牧野之战,周人宣告了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开启了周王室长达八百余年的统治。从而塑造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奠定了中国人节俭、礼仪、德治的儒家政治思想基础与和谐蕴意”。

周公:参照后世标签化评价人的习惯,周公是与这样的一串标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奠基人。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他为西周制礼作乐,建立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周穆王:这位很有作为的周王,征伐西面的犬戎后,又以祭祀轩辕黄帝、寻宝为名,率军西行,西部各族望风披靡,队伍西行入新疆、到昆仑,这是中华史上一次伟大的开疆扩土的壮举。

秦伯:是指西周末遭遇幽王烽火戏诸侯带来的变局,护送周平王东迁的秦襄公,得到了周王的认可,从而成为正式的诸侯之一,不仅为自身带来了许多红利,并最终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文帝有次突然视察长安城外三大营,霸上、棘门营军纪不严,唯有细柳营号令如山,戒备森严。汉文帝多次称赞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刚正不阿,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汉武帝:本书认为,命运总是眷顾这些敢于想又敢于行动的人,并借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说: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晚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道宣:本书强调1400多年前,唐初高僧道宣确实独具慧眼,选择了终南山境这一所在,成就了律宗一门,也给佛家打上了“青灯古佛苦行僧”的鲜明印记。

郭子仪:值58岁才真正登上帝国政治舞台中央的肱骨大臣,于至德三年(758年)收复了长安城,以卓越的人生智慧,宏观战略和大局为重的赤胆忠心,实现了王朝和自身的双重突围。

韦应物:本书援引北宋苏州吴县人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其中评价称道:“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亦可谓循吏,而世独知其能诗耳。韦公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曰‘韦苏州’。当正元时,为郡于此,人赖以安。”这是对苏州刺史韦应物职业生涯最美好的赞誉。

程颢:任职鄠邑主簿时曾与张载结交,不仅是思想交流,更是理学与关学交流之激荡。书中提及“张载去后,沣渭这方有着丰厚底蕴的水土滋养的这方土地的生民,依然延续着张载之路体察天地、探路民心、找寻着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本真与轨迹,并来指引生活,其间不断涌现出一代代关学大家。”

梁化凤:长安县小丰村人,清代名将。本书称梁化凤任职江南时明察秋毫,经常为被诬告暗通“海寇”者洗刷清白。《太湖备考》卷八记载:“士民感德,立生祠,并崇祀郡学名宦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奉祀,相比官方的认可,民间所立的生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更高的道德评价,一定是因深得民心,而被尊为神一般的存在。

柏景伟:沣河西岸冯籍村人,地方乡绅,晚号沣西老农。曾受聘讲课于泾干书院(陕西泾阳),接任陕甘味经书院山长,再受陕西学政之邀出任关中书院山长,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关中书院学规》。本书认为,这部《学规》蕴含着柏景伟的经世治学理想和教育管理思想。《清史稿》赞述:“三辅土风朴僿,艺事若蓏,长安柏景伟咸阳刘光贲主关中书院,督课实学,士论翕然。”存世著作为《柏沣西先生遗集》《沣西草堂集》等。

薛允升: 长安县马务村人,进士出身,官至清朝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为晚清著名法律学家,廉直大臣。《清史稿》以800多字为他作传,在有清一代近270年的时间里,因精通律例而被载入史册的司法官员固然不少,但薛允升却是其间声名最为显赫、最受学者关注的刑部官员之一,被誉为“传统法学的殿后伟大人物”。这不仅是薛允升的生前身后名,更是使沣河这片以礼乐道德为魂灵的土地,有了更多的色彩,让沣河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赵舒翘:长安县大原村人,官至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今北京市)府尹。本书称“恪尽职守,忠于国家是赵舒翘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品质。这一点深受其师柏景伟的影响,他牢记柏景伟的赠言:尔祖厚德,尔父才质过我数倍,以小试不售遇疾,尔读书必发,须以立品为重。”

三、

这样一位位写下来,时轮就来到了近代,以至于现代和当代。即便是当代人脚下的这片沣河流域的土地,尽知其来自于古代或更早的远古时代,其土壤、植物、流水、雨水和气流,皆端赖造物主的恩赐,而当地的民众以及他们身上的文化习俗、性格气韵,也是与以前的历史有关,与此前生于斯长于斯的诸多民众有关,甚至与前面论及的历代帝王、文武大臣、高僧名士有关。那么,充分挖掘前人身上的德行智慧、地方人士的嘉言懿行及其精气神,岂能说不是今日文人学士理应做起来的极有意义的头篇文章呢?

言说至此,对于今日沣河的主要特点,我们也试图加以概括:

比之汉唐长安城无数的热闹场面,沣河流域寂静无声的时光是漫长的,四周亦尽显随季节和昼夜轮替的村舍模样、田园风光。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城市兴替在默默地运作着,外表还是那样质朴,凸显的文字是换了内容,符号和色彩表达出了新意,运作内涵更是彻底地革新。

在叙述了沣河流域平静、恬然的田园生活后,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境况几乎一直不曾有过大的扰动,那也就可以说是准备留给今日社会的。沣河以东,西安国际社区格局初显;沣河以西,西安科学园正快马加鞭。这样的图画真是美丽,大家自应在期待中参与建设,在建设中再构想新的期待。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