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令盗墓贼束手的豪华古墓:说苏州“娘娘墓”

2025-08-14 08:20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在苏州博物馆,看过严山窖藏出土的玉器之后,我移步到旁边展室,看到这个展室的名称是“都会流韵”,以为是介绍苏州古城的,但细看一下,发现下面有个说明,是“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这个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里提到的两个人物,王锡爵我是知道的,当年我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的编辑工作,负责明史分支,就读过《明史》的王锡爵传。同王锡爵并列的这位“元娘娘”又是什么人呢?再看说明,这位娘娘竟然是元末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张士诚的母亲!细看陈列的文物之后,我决定以这个“娘娘墓”为主题再作一文,其动机,一是我在之前曾写过元代早期的范文虎墓,张士诚母之墓属于元代末期,从中可以看到元代社会的变化;二是张士诚还只是割据地方、自己称王,他的母亲死后就有如此规格的墓葬,对于说明古代社会的本质也很有价值。


“娘娘墓”的发掘

说起来,这座“娘娘墓”的发掘,已经是60多年前的事情了。1964年6月底,位于盘门外吴门桥南偏东约300米处的苏州市盘溪小学准备利用暑期扩建校舍。在扩建工地范围内,有一个高近4米、直径10余米的土墩,当地故老称其为“娘娘墓”,因土墩旁边立有一块刻着“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字样的碑石,施工者未敢轻易动土,报告了有关部门。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接到报告后,立即派考古人员来到现场,决定先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持续到7月底,使这位“娘娘”的墓葬内部情况重见天日。


“娘娘墓”的位置


这座古墓的修建堪称重重保护,非常坚固。古墓封土内,由表及里有四层保护。其封土厚达65厘米,封土下是坚硬的“三合土浇浆”,厚约40厘米。“浇浆”层之下整齐围排着11排石板,每排以57~73块石板并列竖砌,石板中贯穿圆木,坚固异常。石板之下又是“三合土浇浆”,但比第二层更厚,最厚处近2米。这一层浇浆之下还有五层护固:第一层是竖身叠放石板,双孔贯穿圆木;第二层是由厚1.1米的“三合土浇浆”和碎石构成;第三层是一顺一丁平砌的砖墙;第四层是厚55厘米的夯实石灰和黄土,上面叠放横列石板;第五层是厚达1.8米的石灰浇浆。

“娘娘墓”截面图


在这结构严密、固若金汤的外四层、内五层保护之内才是墓室(原报告称墓塘)。墓室呈3.8米见方的正方形,四壁全用大青石板构筑,四角交接部位各有铁板钉斜扣作榫,以防止墓壁松移走动。壁顶顺放整块石盖板,石盖板下有粗大楠木,安在室壁方槽内,以防止盖石断裂下塌。墓室底部铺设的是37厘米见方的金砖。金砖之下,还铺着33厘米厚的石灰浇浆和碎石。


“娘娘墓”出土的玉带


墓室内两具棺椁东西分放,以叠砌的青砖墙楔紧两具木椁。木椁各长3米余,椁内塞满石灰包,以保存椁木。椁内棺柩前端各放着一个黄绸裹包,其内是上下十层叠放的象牙哀册。哀册文显示这是“张士诚父母合葬墓”,而不是如同墓旁碑石所书和传说的“张士诚母墓”“盘门外太妃坟”。

两具棺柩内情形相差悬殊。张士诚父亲的棺内积水满贮,尸体已完全腐烂,身上的衣服也已腐朽、一触即破,棺内几乎没有随葬器物。张士诚母亲曹氏的木棺封闭严密,随葬之物都整齐放在女尸头前或腰部两侧。棺木打开时,女尸肌肤呈白色,五官保存尚好,身长1.54米;头发插满金银钗簪首饰,口含白玉一片,两耳垂环,两手腕各戴金镯一副,手心分别握“日”、“月”金片,左手食指佩戴戒指一枚。其尸身外穿有多重衣裙,身下垫着厚薄不同的织锦缎丝绵被3条,第一条厚丝绵被褥上缀铺“明道通宝”金钱24枚,第二条薄丝绵被上铺“明道通宝”和“明道元宝”银钱24枚。

“娘娘墓”出土的金钱


男女棺柩情形迥异是有原因的。张士诚母死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1365),而张士诚父则早年亡故,草草埋葬在老家泰州丁溪九龙口。张士诚母亲死时,张士诚已经自立为王,故此将父亲的尸骨从泰州迁来,于当年六月十五将父母“合茔”,所以母亲的灵柩随葬品丰厚,而父亲的则是草草葬入。

 

“娘娘”的随葬品

墓内的随葬器物基本上都是张士诚为其母亲准备的,希望她在冥间仍过着符合王母身份的生活。墓中的出土品除衣物、金银器、玉器外,还有哀册、金银钱等。


“娘娘墓”出土的百结衣带


衣服全部来自女棺,包括两件绫织夹袍、4件黄色袄(厚丝棉绫袄1件、薄丝棉绸袄1件、薄丝棉缎袄2件)、裙6条(缎裙3条、绫裙2条、绸裙1条),以及黄色素绸2匹、淡黄素薄绸3匹、鞋1双、套袜1双、被褥5条、衣带1条、织锦袋1只、残丝织品2件、残刺绣品4件等。


“娘娘墓”出土的缎绣袄


金银器和金银钱包括金钗、金簪、金耳环、金镯、日月金片、金戒指、金钱24枚,银妆奁1套、银碗、银筷子、银镜架、银簪、银钱24枚等。一对金镯外径8.4厘米、内径7.6厘米,重690.7克,九五成色,两端为龙首,其中一龙嘴部连一颗金球,组成双龙戏珠造型。


“娘娘墓”出土的金镯


玉器为玉晗、玉环、玉佩饰、玉带、玉座。哀册共两副,男、女墓主各一副,用黄绢绸包裹,象牙材质,长33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每副由40条组成,分上下10层叠放,以4条为一版。哀册细刻龙凤图案,左右刻双龙相对,中一珠,双龙作夺珠状;上刻凤凰云龙。因受石灰包侵蚀,哀册有开裂分解迹象,文字也漫漶不清。


“娘娘墓”出土的玉环和玉晗


随葬品中的银奁引人注目。银奁高24.3厘米,通体作葵状六瓣形,下托银盘,盖面和周身刻有牡丹、迎春等花草纹,十分精致。奁内上下三层,有子口相合,内盛全套梳妆用具,包括银剪刀、大小银刷、银薄片刮器、锭式钮素面银镜、银圆盒、银梳、银篦、银罐、银碟等。置于中层的四只银圆盒盖面鎏金,刻有百草花,一只盒中残留粉迹,一只留有红胭脂,一只放黄绸做的粉扑。银奁旁的银镜架上有凤凰戏牡丹、团花、葵花等图案,全部精细镂雕,很是精美。银镜架能随意放立折合,应主要用于放置银奁内的银镜。


“娘娘墓”出土的银奁


女棺内还出土一件元代金女冠。此冠宽24厘米、高12厘米,为诸葛冠式,以纤细竹丝编结冠壳,覆以黄薄绢,缀贴孔雀翠毛,再以九根金条从前往后箍扎。金冠前沿有桃形镶金边的五块白玉,雕刻动物生肖。


“娘娘墓”出土的女式金冠


“娘娘墓”反映的元末社会状况

这座“娘娘墓”,即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对于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很有价值。张士诚(1321~1367)是元末江浙一带的起义领袖。他原名张九四,泰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因受不了盐警欺压,率领盐丁反元,次年正月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此后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至正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至正二十三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二十七年(1367)秋,平江城被朱元璋军攻破,张士诚被俘,被押解至应天府(南京)时自缢而死。


“娘娘墓”出土的鎏金银镜架


张士诚之母在至正二十五年去世,此时正是张士诚稳守江宁之时。他为其母建造的这座墓冢,虽无墓门、墓道,却完全够得上皇家标准。此墓不仅耗材数量巨大,墓冢层层保护,极其坚固,而且墓内设置和随葬品都是以皇家自居的,比如男棺盖上用金粉书写 “皇考宣王之柩”,“皇考”,本就特指在位的皇帝对已故父皇的尊称;曹氏棺内出土的金冠、金镯等为代表的奢华金银器,特别是双龙戏珠造型的龙首金镯;棺内陪葬的大量工艺精湛的黄色丝、绫、缎、绸等各款式衣服及棉被表面的云龙纹;两副为封建帝王和后妃们的皇陵专用的象牙哀册,都是张士诚割据苏州10年、以皇帝自居的直观体现。


“娘娘墓”出土的琉璃圭


这座“娘娘墓”建造之坚固,令盗墓贼都无法得手。明代苏州人黄省曾撰有《吴风录》一书,其中说:“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 该墓发掘时,在墓西北角顶部发现有0.8×0.4米的盗洞一个,当是正德时期的盗墓贼所留,但因古墓坚固无比,盗墓贼并未成功,墓中的随葬品得以存留,我们可以借此认识元代末期社会的状况。


“娘娘墓”出土的银碗和银筷子


笔者曾在《由考古看元代社会的况味:从安徽省博藏两批元代金银器说起》一文中提到:“范文虎夫妇墓的形制和随葬品,同其朝廷二品大员的身份并不相合,也就是一般的官僚地主的水平。推测范文虎作为南方人的降官,尽管做官到了二品,大概也逃脱不了被歧视搜刮的命运吧?”元代早期,即使是如范文虎那样的朝廷大员,其墓葬也并不豪华;到了元代末期,尽管处于战乱时期,土皇帝张士诚为其母所建的墓葬,却是极其豪华。张士诚以“起义”起家,其间反复接受元朝招安,尽管只是割据一地的“僭主”,那财力和豪奢也不是元朝的官员能比的。历代的所谓“农民起义”,其首领最终为何都要做皇帝?因为皇帝的诱惑实在是大啊!


作者简介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