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又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因此研究者众多,有关科举制的著作层出不穷。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本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科举史的英文著作,而近期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下属Palgrave Macmillan 在新加坡出版的刘海峰、李兵著History of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中国科举史》)一书,填补了这个缺憾。2025年6月19日,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中国科举史》英文版新书发布仪式。
早在2004年,我就读过刚出版的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2021年,该书出版了增订版。于今这本厚达988页、印制精美的英文版又面世,真是可喜可贺。《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全面、客观、辨证地揭示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著作,我结合中文版翻阅之后,形成了一些对该书的基本认识。
一、体现了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作者以科举考试的渊源、科举时代的开创、科举社会的出现、科举魔力的体现、科举制度的鼎盛和科举命运的终结六章的篇幅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科举史发展演进的清晰线索。
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这根指挥棒带动了全民的受教育热情,激发了印刷业的繁荣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学校教育不仅有官学,而且私学更大行其道。举凡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民间办学形式层出不穷。人们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至少在许多时段是科举制下异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向化和归顺,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有鉴于此,我们就更应该倍加珍视科举文化遗产的甄别和阐述,不能轻言抛弃。阅读者潜移默化地受着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自然能在维系传统文化风教方面发挥作用。凭借着传授者的传授和广大接受者的普遍接受,中国文化得以整体性地传承下来。
一部中国科举史某种程度也可以成为考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我们时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到底灿烂在哪里却并不明朗,甚至在一与西方文化对比时总是自惭形秽,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一点是处。刘海峰先生深入到中国文化典籍中,从科举制度这个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渊源的追溯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景。
与过去许多通论性科举史著作相比,该书突破了过去片段性介绍科举制度的故辙,较注重了对科举演进脉络的把握,让读者清晰体会到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不可逆转性。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科举制度存在的基础和测量标准,科举制度与传统文化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为科举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而科举制度则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在科举制度文化中,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了,但科举文化却能长久地影响中国社会。
二、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客观,是科举学研究的升华。作者长期专注于科举史研究,在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深刻独到的观点。作者指出在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六次存废之争,直到1905年科举最后被废除。作者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能秉持公允的态度,强调了积极方面时,并没有忽视其消极方面。科举制推行初期存在的请托之风、门生义故关系直至后期盛行的朋党关系、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在前期摇摆于重文学还是重经学的两端,后期考试内容则局限于四书五经的某些章句的变通,当科举考试变成了一种模式时,应考者以掌握技巧较悉心研习经典更有优势。科举考试中的不确定性还导致科场迷信盛行,科场大案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舞弊现象都在在损害着科举所宣扬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初旨。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数年研究的成果浓缩在书后所附《中国历代登科表》和《中国科举大事年表》中,颇有价值,对西方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科举历史很有助益。
我觉得该书持论公允,纠正了过去关于科举的一些不实之论,已经或必将对我们科学地评价科举、扬其所长提供某些切实的帮助。《中国科举史》大大超越了过去出版的各种科举史的通论和断代性作品,把科举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了科举学研究一个阶段性的升华。
三、该书文风隽永,文字优美,特具可读性。作者坚信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决不为过。即使是在“四大发明”中,造纸和印刷都直接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关。应该说,隋唐以后中国科举制度的推进对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已无心再去谈论科举,有关科举的各种文化遗存也散失不少。但就如今所能见到的科举文献而论,我们已不得不感叹其浩瀚。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寻访和搜集这丰富的科举文献,如今已蔚为大观。建立在这丰富科举文献基础上的研究,必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该书作者还充分利用了正史、政书、笔记等资料,充分参考了百年来科举史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和论文,包括日本和欧美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而把本书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既注重制度的考证和辩白,也特别关注制度的变迁和制度的实施乃至制度的区域差异,不同官员在任时制度的执行所呈现的差别,所有这些通过生动、精择的资料,叙述起来别有趣味。还值得一提的两位作者都运笔老到,文采飞扬,摆脱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死板沉闷,文风清新、酣畅,可读性特强。这次推出的英文版同样保持了学术严谨、文字流畅的风格。
我觉得《中国科举史》英文版的面世,把中文学界的科举学成果推向英语世界,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科举制的起源及其1300年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读本,对促进中国学术“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