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星空开启IPO辅导 上交所重申:支持商业航天企业上市!

2025-09-17 13:33

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9月16日在公开论坛上透露,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而就在9月15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在北京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启动上市辅导工作。商业航天领域独角兽企业启动IPO,引发市场关注。

近两个月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进程提速,多家企业开启IPO辅导。包括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在内,正式开启A股上市征程,资本市场的大门正加速向该领域敞开。

商业航天产业加速成长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产业赛道正加速进化。

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市场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

回顾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其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城南的亦庄,聚集了160多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而城北的海淀区,有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这一南一北两块区域,汇聚了200多家重点企业,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一半以上。

目前,北京拥有国内最全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50%。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5年,彼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微纳星空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因此,2015年也被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经过10年的发展,今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赛迪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赛迪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此前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资本市场大门加速敞开

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9月16日在公开论坛上透露,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这意味着,政策支持科创板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更宽松上市环境,助力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

此前,6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上市,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未盈利科技企业支持范围。

政策利好下,近一个多月来,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进程明显提速。7月29日,蓝箭航天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无独有偶,8月1日,屹信航天也在江苏证监局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备案。8月12日,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宇航)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

事实上,已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开启A股IPO征程。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20年底,星际荣耀就启动了上市辅导备案,并于2025年7月披露了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6月,爱思达航天科技启动上市辅导备案;2022年3月,长光卫星也曾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但公司已于2024年底终止IPO进程。不过,今年1月,星图测控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商业航天领域“第一股”。

社会资本对商业航天的关注和投资热度也在不断加大。睿兽分析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三个细分领域保持较高热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

目前国内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多家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累计融资均超过10亿元,垣信卫星还曾在2024年获得67亿元的大额融资。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诞生12家独角兽企业。

商业卫星赛道有望爆发

火箭的研发需要攻克众多的技术难题,卫星的制造也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确保卫星能够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微纳星空如能成功上市,有望加快其实现商业卫星的模块化量产,提高卫星的制造效率和质量,降低制造成本。

“商业卫星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模式’转变,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正逐步成为可能。”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预测,低时延、低成本、广覆盖、高可靠的卫星互联网,将在未来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资料显示,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专注于卫星整星及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公司提供包括论证、设计、制造、测试、发射、测运控在内的“一站式”星地一体化交付服务。其主营业务涵盖卫星平台产品、卫星部组件和卫星通信地面终端等多个领域。

微纳星空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27颗卫星,覆盖了从10公斤到1000公斤级的卫星,涉及窄带低功耗通信、宽带互联网卫星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光谱红外遥感、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以及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多个领域。

公司的明星产品包括国内首颗由民企研制的0.5米分辨率遥感卫星——泰景三号01星,以及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等。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微纳星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也为其在商业航天市场赢得了重要地位。

微纳星空的技术突破集中在高分辨率敏捷遥感技术和星上智能处理技术等领域。例如,泰景三号04星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可见光/多光谱遥感相机,在500公里轨道高度实现了0.5米全色/2米多光谱分辨率,成像幅宽超过17.8公里,其敏捷机动能力较传统卫星提升了80%,能够支持多目标观测和立体成像等复杂任务。

在资本市场上,微纳星空也表现出强劲的融资能力。2024年6月,公司完成了10亿元C1轮融资,由元禾重元—无锡经开尚贤产投基金领投,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跟投,老股东青岛汇铸安芙兰继续加持。此次融资后,微纳星空在卫星研发、制造、生产等各环节的能力均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