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北 EMBA 的学位证书收入囊中,许多企业高管并未停下深造的脚步。在近期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第七期开学典礼上,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24 位新生中,近半数拥有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 EMBA 背景,其中不乏500 强高管、企业创始人、知名投资人,甚至有手握学术博士学位的高校管理学者/企业家。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C9+联盟港澳名校的 DBA 项目,正成为清北 EMBA 毕业生的 “深造首选地”。究其根源,在于 EMBA 阶段的 “实践赋能” 完成后,高管群体面临着更深层的成长诉求:当企业进入全球化布局或产业转型深水区,仅靠经验复盘已无法应对技术迭代、跨文化管理等复杂挑战,亟需一套兼具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的知识体系,实现从 “决策执行者” 到 “战略研究者” 的跨越。而港澳 DBA 恰好精准对接了这份 “认知跃迁” 的刚需,正如澳门大学雷智豪教授在《领导力和组织变革》课程中讲到:“EMBA更多是输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而DBA是提出想法,从理论去理解现在的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去验证想法”。

清北 EMBA 以案例教学、实战模拟为核心,侧重 “解决当下问题”;而港澳 DBA 则聚焦 “构建认知体系”,帮助高管将碎片化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理论模型。香港大学 DBA 项目依托其商科百年积淀,开设《高级管理研究方法》《组织变革的跨学科分析》等课程,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领衔的导师团,引导学员从经济学、社会学多维度拆解商业本质。
澳门大学 DBA 则更强调 “实践导向的学术深耕”。作为第七期新生的某集团董事长直言:“清华EMBA 教会我‘怎么做’,澳大 DBA 则带我探究‘为什么行得通’。” 该项目依托 AACSB、EQUIS、AMBA 三重国际认证(全球仅 0.8% 商学院获此殊荣),课程设置兼顾理论深度与实战价值,比如《大湾区商业生态与企业战略》模块,直接对接学员的跨境业务需求,论文研究要求结合自身企业实际问题,真正实现 “学术成果反哺实践”。正如澳门大学DBA项目主任傅晓青教授所说:“我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和挑战现有观念,时常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相信通过未来三年系统性课堂学习、专家讲座、专题考察和各类研讨会,你们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推动大湾区乃至全球经济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

港澳高校天然的国际化基因,是吸引高管的另一关键。香港大学 DBA 整合了与麻省理工学院、伦敦商学院的联合研讨项目,学员可参与海外实地调研,直击硅谷科技公司的创新逻辑、欧洲家族企业的传承智慧。其师资团队来自 30 多个国家,课堂上的 “跨文化管理案例复盘”,让有海外布局需求的高管受益匪浅。
澳门大学则凭借 “中西方文化交汇枢纽” 的区位优势形成独特竞争力。第七期开学典礼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余俊教授提到:“希望将澳门大学的国际学术优势与大湾区的商业实践深度结合。” 项目与帝国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合作,开设特色工作坊,同时定期举办“湾区商业领袖论坛 ”,加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红利,让学员能第一时间捕捉大湾区与全球的商业机遇。这种 “全球视野 + 区域深耕” 的双重优势,恰好弥补了内地项目在国际化落地层面的短板。

对高管而言,深造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 “圈层升级”。香港大学 DBA 学员中,很多来自跨国企业总部,覆盖金融、科技、奢侈品等高端领域,定期举办的 “全球商业领袖论坛”,能实现与国际资本、顶尖智库的直接对接。
澳门大学 DBA 的圈层则更具 “跨界融合” 特色。第七期学员构成堪称 “高端商业生态缩影”:既有来自抖音集团、宝马集团、华发集团等知名企业高管,也有深耕文化传媒、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家,还有专注财税法的专家学者及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这种 “产业资源 + 赋能资本 + 专业咨询” 的圈层组合,为学员带来了远超课堂的价值。

从清北 EMBA 到港澳 DBA,本质上是中国企业高管从 “适应市场” 到 “引领市场” 的成长必然。当澳门大学 DBA 第七期的 24 位精英开启深造之旅,当香港大学 DBA 的课堂里响起更多内地高管的提问,不难发现:港澳 DBA 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国际顶尖的学术认证与师资,更在于它精准踩中了中国商业精英 “向深度求知、向全球布局” 的时代需求。
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的深化,香港大学与澳门大学 DBA 或将成为更多高管的 “深造终点站”—— 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完成认知的迭代,更能收获撬动全球商业的 “钥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