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乱象,包括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以及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行为。
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决定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直播乱象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侵害消费者权益,尤其对青少年造成财产损失、精神伤害。需通过监管、技术、法律及社会共治等多方协同,推动行业健康转型,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诱骗打赏“套路”多
当前,网络直播中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的现象较为突出。
部分女主播在直播间跳着充满性暗示的舞蹈,团播成员以贴身热舞等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并诱导其通过打赏获取更“亲密”互动机会。一些团播直播间通过裸露隐私部位、模拟带有性暗示和性挑逗的动作、发出不雅声音,或采用特定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着装设计等方式,渲染、烘托低俗不良氛围,以此吸引观众打赏。
有主播采用翻牌选妃、蒙面摸人等低俗玩法,或者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引人不适的方式拉票、诱导用户打赏互动。一些女主播在直播中还经常组织多人参与,以“PK”或“挑战”为名,要求观众刷礼物支持,否则就进行惩罚性表演,如跳舞、唱歌或做出不雅动作。
例如,2025年5月,主播刘某、徐某等人在直播过程中进行“皮带抽打”“别针穿唇”等表演;2025年7月,主播文某、郑某在直播PK过程中,制造性暗示、性挑逗氛围,诱导低俗互动。
虚假人设诱骗打赏同样是直播领域的常见问题。一些主播通过营造“贫困户”“王妃”“精英海归”等虚假人设,冒充军人、教师、医生等身份,编排“家庭不幸”“暴力霸凌”等虚假剧情,或使用AI技术生成虚假内容,诱骗用户打赏。
如,2025年3月,山东临沂公安披露一起女主播诈骗案件,一名昵称为“思瑶”的女主播,以刷礼物谈恋爱为由,诈骗市民李先生19余万元,李先生报案时提供的聊天记录足有3500多页。目前,该女主播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某平台主播以“单亲妈妈”身份直播,声称需要资金抚养孩子,实际上却是团队运作的骗局,最终被曝光后引发社会关注。一位自称是贫困大学生的主播,通过讲述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学费,成功获得了大量观众的打赏,后经调查发现,这位主播实际上是一名有稳定收入的年轻人,其所谓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还有主播自称父母双亡,通过卖惨打造“贫苦女孩”人设,实则背后有专门团队包装,平时还出入高档场所、戴名表、穿名贵衣服,利用粉丝的情感进行欺诈敛财。
此外,还有些主播虚构“亲情陪伴”“支持青年创业”“支援国家项目”“开展公益慈善”“高价回收藏品”等名目,搭建私域直播场景诱骗老年人打赏。
刺激打赏“问题”多
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的现象也较为常见。一些主播通过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设置高额打赏目标,或通过赞美、单独表演等方式,诱导用户进行非理性打赏。一些平台未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以及未对单日打赏额度累计触发相应阈值的用户进行消费提醒,滋生了高额打赏风险。
例如,所谓“假恋爱”“卖惨营销”“承诺私密返现”等套路,通过制造紧迫感或情感绑定促使观众超额消费。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指出,这种即时反馈机制类似成瘾模型,会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陷入越刷越多的消费陷阱。
更有甚者,一些平台为了增加收入,会设置各种打赏排行榜和奖励机制,鼓励用户为了排名和荣誉而进行高额打赏,设计“打赏入股”“验资局”等打赏玩法,助长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
在部分娱乐性团播中,主播通过翻牌选妃、蒙面摸人等低俗玩法,以及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引人不适方式,进行拉票或诱导用户通过打赏与主播进行互动。有报道称,某直播平台的一名用户为了在打赏排行榜上占据前几名的位置,连续几天每天花费数千元进行打赏,最终导致自己负债累累。
还有平台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或以打赏额度为主要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刺激用户为了提升主播和自身排名而打赏;为高等级、高排名或高额打赏用户赋予直播间“防禁言”“防踢”等特殊权限,吸引用户为获得特殊权限而打赏。
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且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一些不良主播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冲动心理,通过言语诱导或心理暗示等方式,鼓励他们使用父母的账号或银行卡进行打赏,甚至教唆他们偷窃父母的钱财。
有报道称,一名12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某直播平台的游戏主播,被诱导多次使用母亲的支付宝账号向主播打赏,累计金额高达数万元。家长发现后,虽经平台介入部分退款,但过程繁琐且无法全额追回。
一些主播还通过恋爱、交友、“游戏收徒”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甚至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躲避平台监管进行打赏。
2024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未成年人小刘初二辍学在家,70天的时间将父母的158万积蓄全部打赏给一名主播。后来,小刘一家把直播平台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调解,直播平台全额返还158万元。
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林某某等三人在直播平台物色打赏礼物的未成年人,利用平台可为未成年人打赏退费规则,冒充平台客服私信未成年人,以帮助退还已打赏的钱款为由,引诱未成年人进入其开设的直播间,编造“退款要先刷礼物、否则警察上门登记”等理由,诱骗未成年人在其直播间内充值打赏,骗取10个省市13名未成年人共计36万余元。2025年5月,三人分别被判处八年三个月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报告》显示,社交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是备受诟病的重灾区,法院在2024年受理的76个案件中包括直播打赏案件22件,年龄最小的受侵害者仅5岁,数据显示,直播打赏案件平均标的额为69712元。
规范打赏“方法”多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已达2126.4亿元,这一庞大市场也促使监管部门加大治理力度。打击直播打赏乱象,亟需监管部门、平台企业发挥合力。
目前,我国知名的网络直播平台有抖音直播、快手直播、淘宝直播、bilibili直播、虎牙直播、斗鱼、小红书、YY直播、CC直播和花椒直播等。这些平台覆盖了娱乐、电商、游戏等多个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活跃的主播群体。
近年来,各大平台不仅加强了对高额返现吸引打赏等违规行为的监测与拦截,还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账号的付费功能,有效遏制了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现象。
如,抖音直播于2022年推出“向日葵计划”,通过人脸识别和实名认证系统拦截未成年人打赏行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该计划实施后平台未成年人打赏投诉量同比下降67%,累计拦截异常打赏请求超1200万次。
抖音还宣布严打“情感伪装”打赏诈骗,对违规场次进行资金冻结、提现考核、延迟结算等,2025年第一季度,抖音平台无限期回收1091个利用情感诱导用户打赏账号的直播权限,用户对诱导打赏的举报率减少了72%,并抓获涉案人员22名,其中11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快手平台则创新推出“打赏冷静期”机制,用户在单次打赏金额超过500元时触发强制延时到账功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直播行业生态治理白皮书》,该机制使平台大额冲动打赏投诉量减少42%,有效降低了用户非理性消费风险。
虎牙与斗鱼等游戏直播平台联合推出“青少年守护模式”,通过支付限额和内容过滤双重管控,建立了“打赏退款快速通道”,在核实为未成年人误操作后实现72小时原路退款。斗鱼的整治措施还包括取消连麦比赛(PK)中的低俗恶俗惩罚环节等,减少对用户非理性消费的刺激。
此外,抖音、快手等已建立多层审核机制,对涉及低俗擦边球的内容进行实时屏蔽,并对违规主播实施梯度处罚措施。此外,行业内部也在探索建立黑名单共享制度,形成跨平台的联合惩戒模式,从而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中央网信办自10月28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中存在的低俗内容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及刺激用户非理性支出等问题。通过完善打赏运行规则、强化管理功能,并规范主播营利行为,推动行业生态优化。
专家认为,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和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网络直播行业的合规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未来,平台方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创新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直播生态环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