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观点
邓俊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合伙人兼执行董事):如果单纯从价格而言,现在进行并购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银行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这种机遇变成创造价值的能力。我觉得对有一些机构来说,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整理来说,现在时机还是不成熟的。
廖子光(美国纽约廖氏投资集团董事长):现在进军华尔街很危险。首先,人家好的企业不会卖给你,会卖给本国资本。其实,现在去买,买到的也是烂果子。懂得市场的人都知道,便宜东西不要买。如果说大力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现在还不够这个资本。而且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也有例子,我们也买了贝尔斯登,最后结果怎么样。
我们现在也不是资本国家,但进入WTO后,他们要求我们开放我们的银行等,但是我们出去买到的都是烂果子,人家来中国买到的都是好东西,中国人并没有捡到便宜。
党宇(高盛高华证券董事总经理):近几年中资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很少,中介机构接触的项目都已经很成熟,但有20个能成功并购一个就很不容易,海外并购失败案例确实很多,常见的原因往往是行业和市场趋势的预测判断失误、企业本身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本身的战略可能定位不佳、太容易融资或者获得太高的价格、不充分的尽职调查、具体的整合问题……
郑京平(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金融危机下对被收购企业的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估值存在更大难度和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与金融资产投资相关的企业的经营状态以及债务状况一下子比较难看清楚,“被并购企业的金融债务的价值该怎样去评估是个难题。”
吴念鲁(中国国最早一批国际金融专家):中资行出海需看准天气。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国际经济形势变得纷繁复杂,全球金融业正经受严重考验。然而就在这个风险关口,中资银行加大了出海并购的规模和频率。吴教授认为,中资银行以并购形势出海发展本身没有错。然而欠妥的在在不合时的时间、不合适宜的地点作出错误的并购决策,中资银行的亏损在为次贷危机埋单,让人忧虑。
楼继伟(中投公司董事长):目前不适合海外抄底。考虑到西方银行前途未卜,关乎他们命运的政府决策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不适合对他们进行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