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呢?”(Who knows?)“没有人知道。”(Nobody knows)这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会议中心BellaCenter出现频率最高的几句话,大家相互在 “不确定”中坚定“希望”。京都议定书,中国、美国。这是本周听到最多的名词,每个人都试图冲破这个 “死结”。 直到当地时间12月18日中午,领导人会议召开的时候,人们不知道结果,仍然不知道最后各国将要签署的是一份怎样的草案。不过,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说: “这不太可能,结果应该就在18日。因为等领导人走了,就更没戏了,要在他们走之前把事情定下来。”“最后的正式文本可能会让大家很失望,这只是一个政治声明,不会有太多。” [详细]
|
经过彻夜的谈判,19日早晨8点,联合国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草案没有的通过。77国集团和一些拉美的国家反对这份文件。“七十七国集团”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代表卢蒙巴.迪亚平认为,这份最终文件草案并不是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出的,并且仅仅是一些国家达成的协议,并没有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个童话王国,现实中,没有童话。大家仍然在等待,2010年,墨西哥。 [详细]
|
和所有仍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样,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改革也未能在各国间达成共识。 “CDM机制将在2012年届满之前进行重大调整”成为了没有共识中的共识。毕竟这意味着定价权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对CDM机制调整方向的争夺依然激烈,有西方国家甚至提出用“行业标准”这一发达国家内部减排的量化途径彻底取代CDM,把发展中国家等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则希望在维护现有CDM框架的前提下要求本国补贴不会成为风电企业CDM获批的障碍。 [详细]
|
一份“丹麦草案”从天而降。中国的谈判代表愤怒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也愤怒了。发达国家的代表态度模糊。大家觉得就这么被东道国丹麦给“耍”了。一夜的讨论,奋战,终于一致同意的文案作废,被不知来路为何的“丹麦草案”所代替。同时,气候大会场外今日也发生骚乱,丹麦警方向其中一名示威者发射了催泪弹。据悉,被逮捕的人员达到300多人。 [详细]
|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传来的消息称,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已辞职,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接任。康妮.赫泽高表示,“这是程序需要,目前有很多的国家的高级元首都陆续到达,从接待规格上来讲,由丹麦首相接任更为合适。”她说,即便辞去大会主席一职,她仍会继续参与谈判的过程,但会以丹麦首相特别代表的身份参与。 [详细]
|
自12月7日开幕以来,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将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此前,各国代表团的代表在分歧中前进,敲定了谈判基础的案文,接下来的数天将会有上百个国家的领导人陆续抵达哥本哈根,使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而做“最后冲刺”。中国总理温家宝将于17日到18日出席高级别会议,并将发表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18日抵达哥本哈根,出席最后阶段的会议。 [详细]
|
哥本哈根大会时间已经过半,但是谈判举步维艰,几近于止步不前。是什么挡在了谈判道路的中间?中欧存在巨大的分歧。作为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的重要两极,中欧对谈判前、谈判中以及谈判后三个阶段的热点话题又持怎样的看法?他们对另一个重要谈判代表美国的态度又有怎样的看法?对此,《经济观察报》专访了欧盟首席气候谈判代表ArturRunge-Metzger和中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代表吕学都。 [详细]
|
哥本哈根会议进入第二周,第一阶段的谈判成果如何,第二阶段的焦点问题又会是什么?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把谈判争议的六大焦点总结为——讨论基础的案文内容;双轨制的结果;控制温度和减排的长期目标;如何评价中国方案;对发展中国家资助减排的监测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详细]
|
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对这一政策出台嗅觉最灵敏的还是那些觊觎碳交易标准的机构们。本报获悉,北京环境交易所的“熊猫标准”将在12月16日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如果其完整公布,或许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成形的碳交易标准。不过,在同时抢制标准的其他机构看来,谁才能笑到最后。而这场标准之争的背后,事实上是利益和市场之争,但对于市场参与者寥寥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而言,似乎显得有点“赔本赚吆喝”。 [详细]
|
谈判的时间走过了一半,谈判的内容却在向后退。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开幕到现在,每天都有“坏消息”传出来。丹麦文本、77国集团+中国内部分裂、中国公开指责欧盟 “不厚道”、美国高调宣布“不会大力资助中国减排”……一周之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只是一份强有力的“政治共识”,以前所预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要寄希望走更长的路。 [详细]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时间已经过半,现在谈判桌上的僵局似乎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不愿意全额承担《京都议定书》当中规定的减排义务,并试图将一些发展中大国的自愿承诺也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甚至将减排承诺与资金援助挂钩;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承诺问题上立场开始分化,但却一致责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根本没有提供协议所规定的“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详细]
|
这是一群狂热的激进派,他们将喜欢与不喜欢挂在“脸上”,拒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拒绝闪烁其词,拒绝“顾左右而言他”。支持和监督大会的组织太多了,他们提早来到哥本哈根预热,马不停蹄的在会场内外穿梭、呐喊,为12月18日能有一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呈现在世界面前。乐施会、绿色和平这样的国际NGO组织显得较为理性,他们有计划、有策略的将自己展示给大家;而一些较小的组织则表现得更为狂热,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咄咄逼人。这一群体泾渭分明的划成两个界限。 [详细]
|
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召开了数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然在最基本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焦点就是“是否坚持双轨制来谈判”。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东道主丹麦牵头,与一些发达国家商谈后抛出一个“丹麦文本”。“丹麦文本”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减排义务,并且模糊了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唯一的亮点就是发达国家可能会尽快拿出钱来,但是数目相当有限。12月8日这一文本一经公开,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详细]
|
据悉,本届气候峰会参加人数将创下历史之最。除了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和首领,约5000媒体工作者以外,非政府组织和绿色行动的各路人也都汇集到了哥本哈根,从7日至18日期间,这里将是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此。会议期间,将会有超过1200辆豪华轿车行驶在哥本哈根的街头,附近机场也将在高峰期迎来140多架私人飞机。有非正式统计数据称,和会议宗旨有点背道而驰的是,两周的大会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将达到4.1万吨。 [详细] |
|
|
 |
会议现场 场内、场外 |
 |
 |
【记者手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场报道(点击查看专题)
背景资料: 会议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时间:2009年12月7日至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主要议题: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