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十字路口(2)
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茅台酒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达五年,使得增产极其艰难。建国初期,茅台酒产量仅数十吨,历经27年努力,方始在1978年达致千吨产能。再经25年发展,至2003年才实现万吨产能。
“当我们实现产量1万吨时,我在思考另一个事——下一步怎么办?”季克良表示,他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在离现厂区三公里左右处找到了一块地。“那里赤水河流向没变,土质和现有厂区一样,海拔也基本一样,植被比这里好,面积不比现在的这块小。”但是否能在那里产出茅台酒,仍有待实验。
“茅台酒是‘皇帝的女儿’,但也要找市场。”季克良说。经历过1998年的经营危机,茅台人开始意识到,原先的渠道主体——各省糖烟酒公司在“丰年”获得了茅台酒销售的大部分利润,危机来时却并不可靠。
茅台就此开始谋划新的销售模式。2000年初入“国酒”大门的乔洪由此承担起重建销售网络的重任。公司开始不断开发系列产品,以应对细分市场的需求。同时在全国大规模铺设专卖店,广拓销售渠道。
此后七年,在乔洪主持下,茅台建成了600家区域经销商、600家专卖店构成的全国销售网,并在每个省份设立贸易公司以协调市场。市场景气,渠道畅通,供不应求,酒价屡屡上扬。2007年,茅台酒出厂价从1999年的每瓶168元升至358元,市场价则高达500元。公司销售额也从1999年的9.8亿元剧增至2006年的62亿元。
在一年一度的茅台酒销售大会上,主基调并非厂家要求渠道商提高销量,而是渠道商向厂家争取更多配额。
“稀缺资源难免伴随计划分配的特性。”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翰武告诉记者,“它没可能靠市场调配,因为产量没那么多。”
这一身处市场竞争大背景下的独特的“计划模式”,也难免为各种寻租行为提供空间。 从1998年自建销售渠道以来,茅台从未对外公开招募过经销商及专卖加盟店。一位茅台经销商的解释是:“这么点酒,内部人都不够分。”记者在贵阳市采访发现,多家茅台专卖店的经营者,都有政府官员和茅台内部员工的背景。
垄断性的资源及销售环节的高额利润,使得“茅台像个大宝藏,有钱的有势的有关系的,都想从中搞一点利益”。一位熟知乔供的人士告诉记者,“乔洪曾向我抱怨,逢年过节来送礼的人太多。他拒绝得了一回两回,拒绝得了十回二十回吗?”
五年前的受贿事件
接近乔洪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乔在4月30日与朋友吃饭时,被贵州省纪委的人员带走,随后被“双规”。此前,乔的四弟乔建华在4月1日被带走;4月下旬,兄弟俩的妻子也分别被带走;5月12日,乔洪之子在北京失去自由。
官方说法称,乔洪因涉嫌在2002年的一次受贿而被“双规”。时逢韩国主办世界杯足球赛,茅台股份由总裁乔洪领队,组织了为数150人的公司中高层及优秀经销商赴韩观战。活动交由茅台山东经销商姜国武经办。据闻姜从中渔利,并向乔洪行贿。
“这之后,对乔洪的举报不断。”知情人说,“但调查升级是今年初的事,当时他们全家就被监控了。”
姜国武于今年3月被拘,此后,茅台当地多有“乔洪要出事”的传闻。时至4月,在乔建华等亲属相继被“双规”之后,乔洪备感焦虑。
“他在4月26日给贵州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长信,试图辩白。同时,他连续三天奔赴省纪委,但都未能和纪委书记见上面。”知情人告诉记者。
五年前的涉嫌行贿事件为何在今年升级,外界难知就里。在贵州当地,部分乔洪的同情者更愿意相信,是茅台的内部权力斗争“使乔洪成了牺牲品”。
作为贵州省属企业,茅台高管的人事权由省委组织部决定,主要从仁怀本地人或从基层骨干中产生,仁怀地方官员也是备选。由于茅台特殊的工艺需求及地理位置,公司员工也以本地人为主,一家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厂的现象屡见不鲜,销售、采购等环节的要职安排更是各方“有能耐者”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中,裙带关系几乎不可避免。
作为上市公司的茅台股份拥有21人的庞大董事会,但决定企业航向的是11名“班子成员”,其中五人在股份公司,六人在集团公司。
茅台的权力中枢被外界称为“三驾马车”,除了乔洪,是身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季克良和股份公司董事长的袁仁国。
现年68岁的季克良是江苏人,早在1964年大学毕业即分配到茅台。他的最大贡献是将复杂的手工酿酒工艺逐条量化为工业标准,从而推动茅台由作坊迈向工业化生产。季以技术立身,但同样历经个人职位沉浮,最终成为茅台“一把手”。
现年51岁的袁仁国则是仁怀县当地人,18岁进厂,34岁成为厂长,是当地骨干力量从基层上升的代表。
在2000年乔洪进入茅台前,袁仁国是众人心目中顺理成章的茅台接班人。元老季克良当年即已届退休年龄,只是出于企业稳定发展的考虑,被贵州省委一再留任。
乔洪进入茅台,被外界视为打破了茅台权力更迭的微妙平衡。
“袁是正厅级,乔是副厅级,按组织原则本来不存在接班人之争。”一位茅台中层告诉记者,“但事情是发展的,乔洪工作能力也很强,老季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表扬乔洪,这可能给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老季未来要推荐的人不一定是袁。”
直到2004年8月,贵州省委任命袁仁国为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季克良仅留任集团董事长及总工程师职务。在茅台的权力系统中,集团党委书记正是“一把手”。“这时信号已经很明显了,袁仁国就是接班人。”
此时的乔洪,更强调自己作为“以搞活国有企业为己任的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他的另一重努力,是欲推进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
早在股份公司筹备上市时,茅台已将股权激励纳入整体上市计划,甫入茅台的乔洪正是这一计划的积极推动者。
茅台一度计划预留20%的股权用于员工持股,之后受国家政策限制,这一比例被降低至2%。因集团公司对茅台商标的使用权的处置问题,茅台股份上市日程被一再拖延。
最终,有关各方制定了茅台品牌有偿使用的细则,由股份公司从每年销售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品牌使用费。
2001年4月,当品牌使用权问题最终敲定时,相关政策已不再允许员工持股,即便2%的微弱比例也未能放行。股权激励计划最终流产。(来源:《财经》杂志)
1 | 2 | 3 |
- 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终盘破百 | 2008-04-18
- 囤积茅台 | 2008-01-31
- 茅台拟明年投资7亿元扩建曲酒 | 2007-11-21
- 古井贡酒称与茅台中粮没有“瓜葛” | 2007-07-18
- 贵州茅台将建循环经济示范园 | 200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