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商业评论 > 管理

茅台十字路口(3)

  
作者:周琼 季敏华
发布日期:2007-07-03

  与此同时,茅台股份自2000年起试行高管年薪制。按照政府确定的方案,股份公司高管的年薪明显高出集团高管。为平衡双方利益,茅台采取了一种折衷方案,即将股份公司、集团公司高管的年薪取出,再按相关级别进行二次分配。“因此,在股份公司领薪的高管,其年薪总额低于年报中所公示的数额。”知情人说。

  时至2006年,茅台股份进入股改,乔洪再次力推股权激励。有分析认为,乔洪对股权激励的积极态度在不经意中已为自己树立了对立面。“有些官员认为,他也就是一个组织部委派的副厅级干部,年薪本来就不低了。”

  茅台股权激励计划一再推延,被认为与贵州省政府的态度有一定关联。“有些领导认为茅台主要是靠老天的恩赐吃饭,管理层的贡献有限。”茅台的一位人士说,“因此给高管们高薪就足够了。”

  对乔洪而言,欲真正融入盘根错节的茅台权力系统实属不易,欲推进股权激励体制巩固自身的职业经理人角色亦告失利,欲推动有着强大保守惯性的企业走向市场化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营销环节的肤浅表面。抛开可能的经济犯罪行为不论,身为上市公司总裁的乔洪,其在茅台所能调动的资源、所能发挥的能量着实有限。

  愿望与实践

  事实上,在茅台权力中枢,推动企业改革的非乔洪一人,元老级的季克良与实权派的袁仁国均有改革意愿。

  来自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白酒的需求总量正以年均3%-5%的速度下滑。过去国家领导人频举茅台酒的经典场面,在如今的国宴上已日益少见。从消费群体看,白酒尤其是高度白酒的消费者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男性,追求更健康生活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红酒及啤酒。

  在这一背景下,茅台股份于2002年控股遵义啤酒厂,并与港商合资成立葡萄酒厂,这正是探索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努力。然而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如今在市场上提起茅台啤酒及茅台干红,消费者鲜有知晓。

  当茅台股份在2001年上市时,公司管理层寄望借此推动市场化改革。“那时如果我不上市,找银行贷款,银行非常非常高兴,上市绝对不是为了圈钱。”季克良告诉记者,“我是想借上市加强企业治理,用外力来推动管理。茅台是世界名酒,应该按国际惯例来治理这个企业。”

  然而上市迄今七年,茅台看来并未打破其固有的治理格局。其自然资源垄断的特性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或许令改革缺乏外部的压力。茅台股份2006年创造的近49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几乎百分之百地来自茅台酒的销售所得。

  同样在2006年,茅台股份账上共有货币资金44亿元,这笔庞大的流动资金几乎没有对外投资,大部分都存在仁怀县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当地银行存款总额的80%以上。仁怀县银行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当地经济落后,握有巨额资金的银行放贷无门,于是将巨款转存上级银行,靠利差获利。

  另一方面,作为国有控股66%的企业,茅台股份的任何一笔主业以外的投资,必须请示贵州省国资委及相关领导。“自主权的缺乏,使得茅台管理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茅台的整体企业文化是非常保守的。” 接近贵州省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国企“看门人”与“二财政”

  2006年是贵州省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全省GDP总量达到2259.67亿元。如按最近的股价计算,茅台股份的总市值占全省GDP总量如今已超过四成,对贵州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一方面,茅台的成长过程受到省里的百般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大股东的政府也牢牢掌握着这家企业,拥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与企业怠于主动投资相对应的,是茅台集团及股份公司长期扮演贵州省“二财政”的现实局面——

  2002年贵州省成立华创证券公司,时值全国各省市都兴起“办自己的证券公司”之风,但贵州财力微薄,响应政府号召,茅台集团出资2500万元,以表支持。

  2005年,一位省领导要求茅台支持“多彩贵州”大型宣传项目,茅台高层当即拍板赞助900万元,而同样是本省支柱企业的金元电力则只肯出30万元。

  政府之手频频挥舞,令茅台管理层事实上不能掌握企业的命运,公司的内部管理也屡现弊端。知情人透露,今年4月,茅台酒厂的酒库车间发生建厂以来罕见的特大漏酒事故,一只容量320吨的不锈钢酒桶接口处突然断裂,导致数十吨茅台酒喷泼而出,流向赤水河。“这个酒桶早就有裂缝,但一直无人负责。”知情人说。

  茅台集团还在多年前参与投资了贵州茅台大厦。28层的大厦位于贵阳闹市,11年前即已开建,但茅台陆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后,因与合作方存在产权纠纷,至今仍未完成主 体工程。“对于这栋大厦,茅台集团很多年都没有派人前去管理。”

  经历乔洪事件后,如今的茅台一如既往地承载着贵州上下的满怀期望。作为一种奢侈性消费品,拥有巨大品牌价值及垄断性资源的茅台酒,事实上并不具有繁荣到底的必然性,其市场行情始终受经济大环境及白酒行业发展规律的制约。

 1  |  2  |  3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