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这听上去有点像默多克在实施反击Google的“阿莱西亚”计划(狙击Google的免费搜索)时所讲的,“IT公司们离不开我们的内容”。但也证明了一种基本共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更值得信赖,其运作方式保证了信息的独特价值。
但另一个问题则在于,内容究竟是不是“免费的午餐”?在新媒体刚出现之时,纷纷“上网”的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内容,《纽约时报》初期网络版的功能就几乎全部免费。它们甚至一度认为,这是最好的自我救赎之道,将读者和受众从新媒体中抢夺回来。
当然也有例外,自1997年以来,《华尔街日报》一直坚守付费订阅模式,默多克的收购也并未改变这一事实,甚至最终使这种做法愈发稳固。默多克坚持“对有价值的内容付费”的原则,他认为,未来新闻做得好不好,取决于新闻机构能不能够通过提供人们愿意付费的新闻和信息来吸引用户,“内容的价值在过去十年来确实有所挥发,但设备创造者正在开始重新讨好内容制造者”。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在进入一个新市场初期,免费往往是打开大门的钥匙。道琼斯总裁托德·拉尔森(Todd Larsen)曾说道,由于《华尔街日报》的品牌在中国远不如在美国那样强势,所以现阶段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它,而不会推行收费模式。
“人们会为那些能帮助他们赚钱的信息付钱”,这句话来自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花钱买股票信息,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会买彭博终端和《经济学人》的智库报告。
Graham Davis也认可这种说法,“《经济学人》的成果对用户来说是有商业价值的,他们愿意为此付钱。我们愿意被看作一家出版公司,是一个中立的平台”。Graham Davis则建议,媒体有必要设计一些模型,了解读者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因为什么向媒体付钱,这是最终实现让客户付费的关键点。
张力奋认为,在多媒体时代,内容的运作越来越像奢侈品,“现在中国的门户网站,以相对比较低廉的价格吸纳了大量内容”。其实《金融时报》在七八年前开始做收费内容时,市场上很少有人认可,“当时我们算是一个反潮流了”,张力奋说道。然而《金融时报》目前已经开始得到回报——四五年前,数字用户每年能够创造的价值大概是纸媒读者的八分之一,而到了去年,这个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一。
这种做法日渐风靡开来。近来,《纽约时报》对网络版也开始采取计量收费的方式,而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于最近也在尝试网络版收费服务。其不但包括纸质报纸的内容,还有视频等资源。
唯有媒体,并无新旧。无论是社交网站还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它们在改变传统媒体定义的同时,也在迫使其提供更加独到的内容。尽管两年前将《商业周刊》出售给彭博,麦格劳希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哈罗德·麦格劳依然认同内容的价值,“既然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一切以内容为中心的世界里,我们的竞争力就来自于‘聪明的内容’”。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内容提供方或将划为截然分野的两极:一则是随处可见的“免费”信息,一则是需要支付高成本的“高附加值”内容。正如美国著名主持人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对《大西洋月刊》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创造一个全新的地球。所有的星体在外面,相互碰撞,我们不清楚哪一些能承载生命,哪一些会烧成灰烬。”
1 | 2 |
- 北京整顿虚假房源信息 中介推高房租现象仍在 2011-04-20
- 时间窗口渐关 开心网上市箭在弦上 2011-04-16
- 人保部的乌龙报告也是报告 2011-03-29
- 信息披露办法实施近一年 险企执行参差不齐 2011-03-21
- 重组草案落定 广电信息变身新媒体 20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