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芽:向毕加索看齐(2)
王隽
2010-09-20 10:40
订阅
 1  |  2 

需要改善的大环境

周春芽今年年底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全世界最贵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带到成都,在那里做英国当代艺术推广的第一站。说起英国文化协会授予的中方艺术总监的身份,他有些尴尬。“英国文化协会预备在中国6个二线城市做展,力度很大,是政府主动在推广文化。”

在帮助英国向中国输入当代艺术时,一面感受到英国政府文化部门的聪明——跳开热闹的一线城市,把英国最好的当代艺术作品打包带过来,直接进攻二线城市,目标直指这个城市未来的核心人群;一面又感慨中国相关部门的迟钝,“还以为输入文化和价值观就是全世界地办孔子学院,外国的年轻人才是未来的主体,他们要看当代艺术啊!你让西方国家来办个耶稣学院试试,看看是看达明赫斯特的人多,还是去听课的人多。”

和推广当代艺术的滞后相比,国内的美术馆几乎是他眼里的顽疾。“当美术馆只需要花钱就可以做展览,要价高,艺术门槛低,在那里做展览的人根本得不到艺术家们的羡慕,这个美术馆就可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它就算名头再响,级别再高,也失去了公信力。”

周春芽本来想提两个大美术馆的名字,后来忍了忍还是咽下去了。

在他眼里,精神文明这四个字是有价值的,但是被曲解成了“不乱丢果皮,不横穿马路”,“说到底,是公民的修养。”公立美术馆在培养民众修养中的缺席,让周春芽觉得可惜。

看好年轻人

周春芽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因为他的言谈举止太像一个老师。但是他对自己很清楚,不当老师是有理性原因的:“我太喜欢教年轻人了,我会对他们很好,把时间都给他们,我就没有精力画画了,所以我不能当老师。”

他没有停止帮助年轻人。有人问起他是否收藏别的画家的作品,他想了想说,“我收,只在那些年轻画家交不起房租的时候,被我知道了,就去买他们的画。这些孩子可能会困难个一年两年,你买一张画,帮他熬过去,他可能就成才了。”除了买画,他主要做的两个基金也在帮助贫困的美术院校大学生完成学业。

在谈到大环境的变化上,周春芽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东西更多,但是也更幸运,画画的技巧比老一辈掌握得快多了,也更纯熟。大环境虽然不再是铁板一块,老一辈人闯出来后,局面完全打开了,人人都可以在体制外自由地生活,禁锢没有了,却有了更大的精神禁锢。比起早年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一幅作品就能红遍全中国的画家圈,竞争早就激烈到见缝插针的情形。

“在我画画的前20年,我只知道自己喜欢,不知道画有经济价值。他们不一样,他们在学画之初就诱惑多多——隔壁小王一张画卖了50万,我怎么办?他们会被这些困扰,面临的问题其实更大,需要的抗击打、抗干扰能力更强。但这也帮助他们成为比我们更厉害的人物,我总是说,好的艺术家需要有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不会等你,你要自己走到社会前面。”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