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国家的餐桌(1)
1 | 2 |
经济观察报 杜伟/文 人们常用老百姓餐桌的变化来评说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甚至思想意识的变化,从简陋到丰盛到花样翻新,从家常菜到各种新式做法的尝试,各种洋玩意儿的出现,甚至全素餐,其间百味,怕是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国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国宴所能折射的内容也许更多,也更大。在笔者看来,很多时候,国宴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他不只是富庶或者贫穷,强大或者弱小,一个自信的国度体现在国宴上绝不仅仅是丰盛二字。这也好比个人宴客,只有落魄的书生才会因“食无鱼,出无车”而抱怨,他可以是开放的、变化的、简单的、内敛的,也可以是谨慎的,或者克制的。
百味经年
有人说,现在的国宴还不如刚解放时候的丰盛,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刚解放的中国,需要在很多地方展现出大国的气派。其时的国宴无论规模还是菜品的种类,都要远胜今天。
解放初期的国宴,动辄500人以上,而每年例行的国庆招待会,参加人数可达三五千人。到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等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要译成英、法、俄三种文字。那个时候的国宴,是极为正式的一个外交活动,周总理是要亲自过问的。
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其实到了今天,我们回想当年的国宴盛况,仍可以体会到这是一种国力的宣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必须,因为饮食文化是最终体现的中国原生的文化之一。
1959年7月9日,外交部向中央递交了 《关于调整平时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团的礼遇安排的建议 (草案)》,其中的内容就有关调整接待标准过高以及接待人数过多的建议。
不过直到1978年9月,国宴改革方案才正式实施——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方不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参加迎送;为来访国举行的国宴,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和使馆部分外交人员出席。这一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期,而此时的中国国力,相比解放初,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因为打开了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这其间最大的变化是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访华年均次数,从1979年37次升至80年代初每年近百次。
在国宴改革之前,基本上都是淮扬菜,据说,这是当年周总理定的,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一生钟情清淡爽口的淮扬菜,当时他考虑到国宴嘉宾来自五湖四海,认为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正合适作为国宴菜。
1984年,外交部对于国宴标准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规定总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次年,中共中央批准外交部上呈的关于控制国宾访华次数的报告。
不过若说中国国宴变得简陋了也是不准确的,要知道,这期间,美国总统大小布什、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日本明仁天皇等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随着越来越多西方元首坐上中国的国宴圆桌,中式国宴也渐渐改良,出现多种中西合璧的菜式,如2008年“奥运国宴”菜单上的鹅肝批、荷香牛排、酱汁鳕鱼等。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国宴毕竟是宴,所以其中心思想总是吃饭二字,如同朋友请客,如果在吃饭之外加入很多其他的内容,美味也就不美味了。而今天的国宴相比过去,确是实在得多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自信得多了。
1 | 2 |

- · 拍卖槌下的酒香 | 2009-11-25
- · 独特的西班牙大餐 | 2009-11-19
- · 中国螺vs法国蜗牛 | 2009-11-12
- · 不散的天下筵席 | 2009-11-11
- · 不散的天下筵席 |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