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一份名为 《民企二代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72%的“富二代”认为现在和父辈时代的成功模式有很大不同,而49%的“富二代”并不赞同父辈的经营理念,更为夸张的是,95%的子女表示不愿意接班。
吴晓波认为这组数据有待商榷。一代企业家还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因此十年之内,这种调研都是不成立的。“谁让他是我儿子?从他生下来,我就考虑了让他接班!”福建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中国是一个家族观念非常重的社会,到了必须传承的时候,子女们的真正意愿往往得不到考虑。
黄艳并不否认在会员里,有些人并不是企业经营管理最为合适的人选,或者说他们对于管理根本没有兴趣。有些人的专业是计算机,有的则认为自己在艺术上更有天赋。最典型的例子是俏江南的汪小菲,他在法国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他们没有自由,无论愿不愿意,只有一条路和一个身份,就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在他们中间,优胜劣汰的法则并不会因为经济基础的牢固而不发挥作用,零点咨询的袁岳认为,1/5的富二代是游手好闲的。至于剩下的努力或挣扎的人里,资质超群商业天才的比例也不会比普通人群中高。真正高的只有压力,做得差被认为理所当然,做得好也是因为有了父辈荫泽。
她打了个比方,“我毕业进入咨询公司,一年有20万至30万元的收入,我妈妈非常满足,觉得我太有能力太会挣钱了。可是如果换成他们,一年挣这么点钱,他们的父母会觉得这个孩子非常没有出息。”
他们急于摆脱父辈成功带来的困扰并证明自己。诸如父子在企业走向上意向不合,儿子不愿继承父亲的事业继而砍掉手指等等故事并非夸大的传说,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代沟,由于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责任,造成了代际传承误区。
财经记者李翔讲了个故事,主人公家里在山西生产汽车特种钢材,生意做得非常大,他从小被送到德国读书,他与奔驰等企业的高层私交甚好,对于行业特征十分熟悉。回国的时候,因为喜欢当地的一个酒吧,他将其买下后,并把所有建筑材料和部件运回山西老家,在当地复活了这个酒吧,平时主要供他和朋友们聚会。这个小故事展现的是潜在的矛盾,两代人生活方式的碰撞并不亚于酒吧对于这座小县城观念上的冲击。
事实上,生活方式的差异存在于各个阶层的新旧交替之中,并不只是企业家家庭独有的——70后、80后的年轻人普遍更加独立且自我,他们愿意在自己身上花费更多的钱。
不过,这个阶层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是单单为了享受而买,而是为了彰显自身企业的实力。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能带你去看我的工厂,但是可以让你看到我的车。”
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环境浸润使得他们专业且注重效率。吴晓波认为他们的贡献是,“他们对商业的理解和父辈完全不同,善待员工,保护环境,依法上税这种意识,对于上一代上来说,是需要教育的,而他们就认为这是商业社会必须的法则。”
在接力中国草创之初,协会的社会回馈便被提上日程。年轻的一代想法不大一样,传统的企业家做慈善,都是直接投资的形式,阿拉善基金会是其中的代表。一代企业家功成名就,能有很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做慈善。接班了的新一代企业家和未接班的富二代们光是资金就有困难,因此他们在选择有限的项目时更看重的是杠杆效应,它是否有很好的推动力来形成社会对受助者群体的关注,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他们更愿意将钱投入事业当中。“虽然公益是在社会上构建阶层形象最好的方式,但创造税收和办好企业,才是年轻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两者关系好比本末。”黄艳说。
他们的未来
接力中国的会员们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对是否接受媒体采访有过激烈讨论。在此之前,他们的前几次大会上,媒体是被允许自由出入的,他们毫无戒心,和盘托出,于是商业运作的细节和一些私人事件见诸报刊。
金钱是最好的保护膜。在残酷商业世界之外的他们,有时候率性而单纯。
很早之前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 《富家子弟》中就写过,“这些富裕得非同一般的人,他们与你我不一样。他们从小就拥有和享受,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在我们坚韧的地方他们软弱,在我们深信不疑的地方他们玩世不恭,以一种不是生来就富有的人难以理解的方式。”
在这一点上,黄艳和协会的其他工作人员深有体会,“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讨论社会变革的意义,毕业时研究要进入哪个行业,而现在朋友聚会,谈的是房子、车子和孩子。但是,你和他们一起时,或者他们在一起时,并不会涉及到这些。快速创造财富的他们反而还拥有我们已经被磨平的精神追求。他们会说等企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我就去开一个完全免费的养老院。”
其实,在占领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概念的划分。“富二代”有着很宽泛的概念,有钱是结果,但是实现途径不尽相同,民企二代是里面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父辈大多有过艰难的草莽时期,用吴晓波的话来说,现在的民企在中国也只是“三号男主角”。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企业,对社会,都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
“如果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二代企业家代表了未来。”吴晓波说,“这个群体发育完成意味着一种商业肌理的健康状态,他们理性而且成熟。可以参照的样本是德鲁克写于1945年的《公司的概念》这本书,这是美国企业家阶级意识崛起的著作,他告诉我们,公司生活实际就是一个社区,企业主与工人两个阶层之间的和谐非常重要。”
黄艳则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富二代,将是未来社会一个很关键的议题。有民企就有二代,他们必然天生就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此同时,也拥有非常大的能量。“将这股能量往好的方面引导还是往坏的方向导向,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如果往好的方向,将是社会进步一股非常大的推动力。单纯的压制和负面评价,对于这个阶层的成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谓的二代阵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到结果,在此之前,预测评价都只能是实验性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人都是过渡者,重要的是我们前行的方向。
1 | 2 |
- 从《驯龙高手》看富二代成功接班的条件 2010-06-12
- 肖知兴:负二代?腐二代? 2010-06-11
- 玩资本or做实业 温州“富二代”生态 2010-06-06
- 不用捆绑儿女,也不用牺牲爱情 2010-05-31
- 富二代、负二代与腐二代 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