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城:搭一个“平台”,建未来的“体系”(2)
现在张长城准备建一个艺术中心,地方已经选好,在国子监附近的一个胡同里,高大的厂房式建筑,1800平米的空间,年租金250万。计划里艺术中心包括一个400人容量的大剧场,一个200人的小剧场,再加上一个供朋友聊天聚会的沙龙,“现在好像一群人聚一起聊艺术不流行了,我们可能周末的时候搞一些有主题的活动,就聊艺术。”艺术中心的账也算过了,北京现在的文化活动仍然贫瘠,“现在我们的思想统一得可怕,全国人民看同一个电视,谈论同一件事,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是一样的,而且人人还都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人在极度的无聊和精神空虚时必然要去寻找一些新鲜感和慰藉,这个城市并不缺少潜在的观众。如果每张票卖100块,上座率能达到一半的话就可以解决租金和日常运转的问题。他说北京现代舞团每年在国外的演出众多,收益不错,维持舞团的日常开支早已不成问题。他希望这个艺术中心可以成为一处交叉艺术实验和演出的场所,有舞蹈、有戏剧、有影像,还可以请来国外的艺术家交流。他曾请过日本的舞踏表演艺术家土方巽来北京,在九个剧场做了个小型的演出,没有宣传,“感兴趣的人总能有办法知道”。这是他一贯的想法,舞团的演出也很少大规模地宣传。北京现代舞团的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演出大部分还是在国外的艺术节和剧院,张长城的英文讲得流畅,对中国的情况又很熟悉,跟人沟通起来不成问题。“我们的文化输出总是在输出一些特别古老的东西,京剧、杂技,”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他对表演艺术的未来很有信心,认为在持续的低谷之后必然有所反弹。
事情和关系总是纠结在一起,一个关联引向另一个关联。2006年时在798那场以现代舞来表现的 “中国设计”时装展让他觉得很有意思——没有职业模特,衣服穿在舞蹈演员身上,行走、旋转、奔跑。现在他手头上的事就是当时在场的观众,来自好莱坞的一群人,通过层层关系寻来。两个巨型活动木偶的广场表演,他想把它做成长线,找了四川木偶剧团,还可以继续盈利并且用于慈善。他说他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很多年。舞团的事,他自己的事,每天都在忙,忙得也很高兴。张长城喜欢说“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做具体的小事”,前提是对整个事情的走向和脉络已经了然于胸,做小事时心里才稳当才有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