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线十年:中国民营电视的诞生与发迹(1)
1 | 2 |
经济观察报 张晶/文 试播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片怀疑的眼神,会开到一半,人也走了一半。一位京城的娱乐记者甚至不留情面地评价,“‘光线’根本不懂娱乐新闻,整个娱乐圈不会接受这个节目”。
小步起舞
这一幕发生于1998年的夏天。试片会上遭遇的冷场和日后电视台蜂拥购片的场景对比鲜明。在泱泱大台的正规军外,人们最初对“光线”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并不以为然。它的存在,无疑是在政策的缝隙中小步起舞。但作为创始人的王长田,依然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讲述自己对电视的热爱和民营电视的大好前景。事后也证明,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去干成一件事,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到了1999年9月,和王长田一同成立公司的四个股东,也在前景不明的状态下悄然离开。资金周转艰难,他回沈阳为父亲处理丧事之时,还特意向亲友借了10万块钱,用以支付员工的工资。幸运的是,两位李姓人士的随即到来,在关键时刻协助公司走上正轨——与王长田共同创办《北京特快》的李德来善于内容制作;李晓萍则以其长于沟通的能力灵活处理经营和对外合作事务。
“最初我们就是想做一个好看的节目,播出面很广,吸引广告商,”靠着几页手写的A4纸,建立一个节目制作公司的想法在王长田头脑中渐渐酝酿成熟——他至今依然很少用电脑写东西,认为手写更能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轻人很快拿出了一系列惊喜之作,每一项都雄心勃勃。《中国娱乐报道》便是第一个产物,王长田专门为其撰写了宣传词:“眼线密布,明察风吹草动;斗转星移,如今谁坐江山;四面包抄,主攻娱乐热点;明星现身,辩说传闻真相。有声有色,传达视听新作;星光无限,笑看过眼云烟;一样的娱乐圈,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我们了解娱乐界”。
这句“我们了解娱乐界”略显挑衅的口吻,一度在同行中引起非议,但它很快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江湖地位。王长田一战成名,“光线”也迅速摆脱了捉襟见肘的困境。《中国娱乐报道》的出现,按照王长田的说法,迎合了电视业的两大潮流:制播分离以及电视业主体功能向娱乐转化。
收视率是电视界的硬通货,最终衡量“光线”成功的依然是这点。《中国娱乐报道》在湖南卫视一经播出,收视率就超过了该台的名牌节目 《快乐大本营》,由此引发诸多电视台的购买热潮。1999年,光线收入230万元,到五年后的2004年,达到2.5个亿。经历了这五年间的高速发展后,王长田自称,光线一度在国内没有对手。
“未来民营电视辞典的第一个词条”
早在1994年,中国便出现了第一家民营电视机构——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随后又有夏骏打造的银汉传播等相继出炉,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真正变化的发生,从1998年开始。王长田、董朝晖、孙健君、陆兴东,他们分别率领光线传媒、欢乐传媒、派格太合、唐龙国际,试图构建民营电视的版图。有人还将其戏称为“民营四公子”。这是一个渐进的、步步开花的过程。最终,王长田所创立的光线传媒不仅艰难地生存下来,而且一枝独大。《新周刊》后来在“新锐200人”中将王长田选入其中,并评价他为“未来民营电视辞典的第一个词条”。
文质彬彬、书生模样的王长田可以说是典型的“68-40”一代,60年代末出生,受教育于80年代,而今40岁左右,正当壮年。媒体常常把他描绘为一个多血质性格的人,乐于突破和冒险。但他也并非无所畏惧,而往往是对未来思考的兴奋感胜过了恐惧感。“一张报纸的风格,是总编的风格;一个电视节目的风格,就是制片人的风格。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要有比较好的联想力。”
从复旦新闻系毕业之后,王长田进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局。一次无意中看到《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刊号,便开始兴奋不已。这份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报纸在当时得到很多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认可。没过多久,他就去那里上班了。1992年前后,作为记者的王长田还跟着下海经商潮去哈尔滨做过生意,尽管不赚不赔,他还是很快回到了报社,并一路升迁。但这种安安静静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他随即进入了北京电视台,打造了一档新闻节目《北京特快》,一位外籍记者曾写信给中央台说,如果中国有哪个电视节目可以和国际接轨,那就是《北京特快》了。甚至于“光线”成立后的LOGO,都带有《北京特快》的影子。
用做新闻的方式做娱乐,这在当时也是前所未有。新闻出身的王长田虽然敏感地觉察到娱乐需求的崛起,但却无法提供对等的资源。在《中国娱乐报道》开播前一两个月,光线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泡在梅地亚中心,求助当时的娱乐记者,疯狂抄录他们的通讯录。但这一做法经常失灵,那些名声或大或小的公众人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号码,抄录而来的900多个号码,最终只有三分之一可以拨通——这也说明了一点,1999年光线创立之时,但凡有些气候的影视明星,几乎都被“光线”的编导电话“骚扰”过。而如今,艺人络绎不绝上门要求采访已然司空见惯。王长田也曾表示,自己可以在十分钟内找到任何一个艺人的联系方式。
公司内部贴报曾评价王长田 “不疑人,不负人,不畏险,不贪色,疏财仗义”。多少因此,在早期的作坊时期,王长田的旗下就积聚了当时熟谙娱乐产业的一批媒体人。“冷眼看热闹,辣手做新闻”,创业者们最早在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内展开了自己的事业。尽管作为娱乐业的先行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线”足以保持长久的优势,它需要自己随时成为一个创意发源地。早期的《中国娱乐报道》做了很多在当时剑走偏锋的选题:《四大天王》淡出江湖、商家搭车《还珠格格》、影视续集:导演大炒冷饭、演员隐私权范围究竟有多大……
仅仅成为一个出色的内容提供商,而不执掌任何渠道,这似乎也是光线的一个软肋。有一例可以佐证:王长田认为,当时的中国电视业,并没有一档体育节目真正实现娱乐化,而光线掌握的资源和经验恰恰可以大展拳脚。他认为“体育业就是娱乐业”,并以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这听起来的确是不错的创意,一档以娱乐为内核的节目《体育界》由此出炉。但此时,光线的异军突起已经引发了某些地方电视台的诸多警觉。北京台和上海台最终达成联盟,将光线的体育节目拒之门外。这多少让人联想到王长田后来的感慨——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频道。
他充满表达的锐气,而且个性坦率,成为媒体乐于采访的对象。当年捅破音乐颁奖共谋内幕的举动,曾一度让王长田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认为王长田善于利用媒体,揭露黑幕不过是制造新闻热点,但作为主角的他却坚持了自己的判断。对此他始终保持高调,“一些公司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来破坏我们制定的规则,我们不会妥协,我们要坚持走下去,直到让中国乐坛适应这种规则”。他始终与娱乐圈保持着有距离的接触,也是出于自由掌舵的考虑。
1 | 2 |

- · 彩色电视传播 | 2009-12-07
- · 黑白电视直播 | 2009-12-07
- · 电视的孕育诞生时期 | 2009-12-07
- · 《世纪大讲堂》——学术也一样让你听得懂 | 2009-12-07
- · 《名人讲堂》——明星变“学者”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