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为什么这么会生活
欧阳应霁有令人羡慕的生活:他拜会两岸三地的老朋友,拍下他们或“古人”、或现代的家,写了本《回家真好》;为写一本《香港味道》,掏钱请人吃饭,认识了一群新朋友和藏在市井街头的小馆子;他住在大屿山,坐船去市区的一路,像是在看一部香港50年变迁的纪录片;他的新漫画快要提上日程,不知道还是不是让人费解的和他本人很不搭调的“筋肉人系列”。
他思维跳跃极快,节奏慢一点的人会接不上——从白糖糕里看到建筑的肌理与纹路,能从一把旧椅子想到主人的家族历史。
早年间,欧阳应霁的父母“不小心”就来到了香港,1967年受到内地“文革”影响的动荡,六七岁的欧阳应霁记得做美工的父亲夜里提着笔墨被人带去街上写大字报;80年代,他看到经济慢慢好起来后,香港人的自我认知逐渐强烈起来;1997年之前的移民潮里,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去加拿大溜达一圈后就立刻回到了港岛。
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一直是欧阳强调的。这大概也是他不停出走的原因。
这种出走包括刚成年就要求从家里搬出来,体味在10平旧屋里的私生活;也包括每一年都要从香港出发,去十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和乡野。而大环境中与人有关的部分又是他觉得“最紧要”的:去巴厘岛时可以不去潜水,但当地清早6点的渔市是一定要赶的;来北京,豆汁、焦圈怎么也要亲口去尝,要体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早晨是从哪一只碗开始。
亲近社会大环境,让欧阳应霁成为旅行者和生活观察家;家族里的多个民族和附着在食物上的“异域”气息就给了他更多的生活灵感。
“香料是种神奇的东西,我感激祖辈们把这些老习惯保留至今,让我的生活一直在MIX一些东西。”母亲家族的印尼血统,让东南亚的香料进入欧阳的童年生活,它们更像一种隐喻,让“混杂”的状态一直伴随他至今。而在学习设计的过程里,英国的教授们让他相信“anything goes”,“各种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一些奇怪的联系,就看我们能不能顺着这个形式把它变成更好玩的东西,我总是能看到这种可能性。”
1 | 2 |
- 张德江:要搞好安全生产 实现安全发展 2010-09-07
- 卫生部:强化麻疹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2010-09-07
- “节能降耗大限电”,政绩与民生孰轻孰重? 2010-09-07
- 第361行诞生:空房管家 2010-09-07
- 华中科大拟清退2名奥运冠军研究生 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