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戛纳于1968(2)
1 | 2 |
1968年戛纳电影节上特吕弗、戈达尔、路易·马勒、罗曼·波兰斯等人接受记者采访
在4月22日一次电影资料馆前的空前规模集会压力下朗格卢瓦恢复原职。
虽然在1968年的那些照片中,可以看到特吕弗、戈达尔、路易·马勒、罗曼·波兰斯基等人站在一起,但是作为评委之一的波兰斯基对中止电影节显然是不同意的,他在他的回忆录里回忆了当时发生的情况。彼时 “五月风暴”已经临近,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并未真正察觉,直到一天早上他被特吕弗叫醒。特吕弗坚持波兰斯基和他一同去往戛纳电影宫的让·科克托大厅,大厅里的气氛已经剑拔弩张,波兰斯基嗅到一种味道,他的法国朋友们的目的与其说是支持朗格卢瓦,不如说是试图终止电影节,“明星至上的电影节”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波兰斯基被邀请发言,他说——请不要忘记今年戛纳开幕式上的情景。开幕式上放映了七十毫米的《乱世佳人》,当盖博出现在银幕上,下面的观众爆发出一片掌声。如果他的灵魂出现在戛纳街头,一定会引起交通堵塞。电影业不能没有明星!
波兰斯基的一番发言显然不能让他的法国同行们满意,简直是背道而驰,有人立刻指责他是“反动派”。作为一个波兰人,生平第一次他和苏联人站在了一起,苏联评委、诗人弗杰弗洛德·罗杰斯坦斯基也反对中止电影节的主意,他们的“同盟者”还有另一位意大利女演员,著名的莫尼卡·维蒂——她出演过安东尼奥尼的多部电影,“我是被邀请到这里来的,我无法在政治上表态,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维蒂说。路易·马勒已经辞去了评委职位。
波兰斯基在回忆录中说他仍然记得从前在波兰时,如果一个电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他们都感到由衷的激动,戛纳意味着荣誉、自由和金色的梦。而艺术和政治究竟是否应该纠缠在一起,电影节应该成为斗争的工具还是一处风暴中的安稳地带,而对那些来自异国的电影人来说,他们应该多大程度上地卷入这场法国人首先引起的纷争,合适地“在政治上表态”?时钟快速拨动,局面开始失控。
电影节的组委会试图坚持把电影节办下去,可是放映中出现了更大的混乱,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坚持要自己的新片《冰镇薄荷液》退出比赛,放映当天,观众已经聚集在放映大厅,绍拉和他的同伴们也冲进了大厅,他们登上舞台阻止大幕拉开,但大幕还是拉开了,绍拉和他的同伴门悬挂在了幕布上,几名观众冲上台去同他们大打出手,此时电影已经开始放映,打斗者的身影同银幕上的秋海棠、老鹤草相互重叠,导演的身影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画面,紧接着放映停止,灯光大亮,电影院里同街道上一样,也陷入了激烈的情绪对抗和混战,到处是集会、游行、示威和口号,无政府状态和总罢工席卷了整个法国,交通彻底瘫痪,加油站无油可加,导演们纷纷收起自己的片子离开了戛纳,电影节真正地半途停止了。这不是一次由外及内的进攻,而是电影节的主角们从电影院里放了一把火后冲了出来,同街垒后的同志相呼应,法国的电影工作者们为1968年的这场风暴贡献了戏剧化的一幕,也许戈达尔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比特吕弗的古典结构更适合来表现这一场景,快速的、非线性的镜头拼贴,摇晃着,如同战场的实地拍摄。正如这种电影语言风格的差异,此次电影节的影响在戈达尔和特吕弗那里也出现了分岔,戈达尔坚定地“政治化”了,而特吕弗在风口浪尖处悄然隐匿。
警察驱散了占领学院的学生,1968年6月戴高乐政府在大选中获胜之后,工人也回到工厂,法国又回复了平稳的资产阶级状态。
英国人柯林·麦凯布的 《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里有一段戈达尔的第二任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回忆,1968年的夏天,特吕弗表示如果在支持资产阶级防暴警察和支持醉心革命的有钱小子中做一个选择,他宁可站在警察的一边。二人关系决裂。此后两个人的电影创作也走向了更加截然不同的道路。1968年,特吕弗按照原来的计划拍摄完成了 “安万托五部曲”里第三部《偷吻》这部轻快、略带喜剧风格的电影,后来他的电影里也不见这次风暴的痕迹,只有1980年的《最后一班地铁》被评论认为是他对革命的反思和总结,而其中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才是电影的主音,对特吕弗来说,对于女性之美的崇拜似乎比政治来得更有切肤之感。
而在1968年的五月间,戈达尔一边示威游行一边为匿名三分钟短片《传单电影》进行拍摄,还拍摄了《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纪录的是谈论政形势的学生和工人。摇滚乐亦是1968年的一个主题,在那一年的夏天,戈达尔在伦敦拍摄了《一加一》,取材自滚石乐队为专辑《乞丐的盛宴》录制《同情魔鬼》的五天,戈达尔还在电影中囊括了其他诸如黑人问题,法西斯主义等等,有人评价这些各种思想的并陈是一种直接的判断而非探讨态度。最后片子在最终的剪辑问题上戈达尔和制片人卡里耶出现分歧,他否认了制片人的剪辑版本,在伦敦电影节开幕的晚上邀请观众露天观看自己的版本,并在离开电影院时给了卡里耶一拳,这似乎是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作派,让人联想起1920年代那些你来我往的拳打脚踢。戈达尔开始了他四年的电影政治实验。
1968-2008,时隔40年,5月,又逢戛纳。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