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3)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形容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为“新的断裂、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从精神追求上看,我认为勒克莱齐奥实际上是继承了拉伯雷以来法兰西作家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传统。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我们发现他对于底层的人,对弱小的生命,对社会边缘的人,有着深刻的关怀。他的关怀不是昆德拉所说的那是带有宗教意义的“怜悯”,而是本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立场,以了解为基点,去感受他们,去理解他们,去揭示他的命运。在三年前,我有机会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我就推荐了勒克莱齐奥,推荐的理由其中一条就是勒克莱齐奥继承了法兰西的人文主义传统,关注弱小的生命,关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除此之外,还有他对现代文明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以及对文学有着独特的追求,远离商业,在纯文学创作中体现了对美的向往和真的揭示。如今,我还想加上一条,那就是他以清醒的意识,关注他者,关注失落的文明,关注人的存在。这几点,如果说不上伟大,至少他是个清醒的作家,一个严肃的作家,是个对人类命运有着独特理解的作家,一个在冷静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作家。
记得在今年1月18日,我与在北京的勒克莱齐奥通话,祝贺他获得“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在通话中,我还谈到他迟早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回答很平静,说:“什么都是很可能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写作,要写好。”他还说:“我努力地在写作,至于获不获奖,不是我所关心的。”这就是勒克莱齐奥的回答。对于他来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读者“对他的一种回应”,却决不意味着文学生命的终点。对于人性的无尽挖掘和关怀,才是勒克莱齐奥内化进生命的一种需求,而这也应该是诺贝尔文学奖所昭示的一种永恒的维度。
(作者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文章
more
- 朱元璋传 | 2008-10-21
- 当体育与悬疑走到一起 | 2008-10-20
- 揭密美国“原罪”和保守主义的“阴谋” | 2008-10-17
- 巴菲特传奇而又立体的人生轨迹 | 2008-10-15
- 把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带回故乡 | 2008-10-14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