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和日记体
经济观察报 特约作者 黄集伟 文怀沙改岁数,蒋介石写日记。
这两件事本来没什么关系。我把它们拉扯到一起,完全是因为我从文风波骤起日开读蒋介石日记,到文风波大致告一段落草草翻完蒋日记。
“蒋介石日记”一书的正式名称叫《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副题为“蒋介石日记解读”,由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先生撰写。我之所以能将这本长达四十万言的“日记”草草阅毕,主要仰仗杨先生。在本书里,他是一位称职的导游,讲解员,深究者,阐释者。
1941年2月4日,老蒋在日记里写:“接妻不返渝之函,乃以夫妻各尽其道复之。淡泊宁静,毫无所动。”
其时,宋美龄在香港养病,拒绝返回重庆。蒋介石对此颇为烦恼,但努力克制……杨先生解读本条日记时这样说。
细想一下,“夫妻各尽其道……淡泊宁静,毫无所动”一句,本有多解。不过,再多解释,再多习惯性八卦,习惯性绯红想象乃至桃色比附,也跳不过杨解的公允与合理。
证据是,蒋同年同月另多则日记可与杨氏解读互文:“家事不宜过于勉强。只有勿助勿忘,以待其自然着落耳!”前面这条老蒋日记写于1941年2月23日。其时,宋美龄已自港返渝。这条日记反衬出2月4日日记中的“淡泊宁静”并非写实,而是自劝自安。“勿助勿忘”,委实委屈。
一直觉得,日记书写与其他任何样式的书写一样,一概附带治疗功用。甚至可以说,日记书写尤其带有自疗自救自嘲自解之功。
当孩子王时,曾读过娃儿写的一则周记。那则准日记前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一直在检讨自己不该与某生掐架,以至于扰乱自习课纪律引发大面积骚乱,可收尾处笔锋一转,写下这样一行:“不怪我不仁,只怪他不义”……
最后这十个汉字其实才是娃儿的真情实感啊。我自作主张,还原其周记书写心绪,多半一路回述,一路憋屈,憋到最后,检讨忽就变成声讨,心绪这才平复下来,心声成功越狱。
“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汉人刘向在《新序-杂事》中写下的这个短句被后人看成是有关日记的最早定义。这个定义今天看上去多么淳朴。
不过,我宁可相信刘向定义中的日记适用于老蒋、适用于我那位曾教过现年已四十来岁的娃儿,也绝不相信它会适用于文老一类的大师乃至大师们。
别误会,我哪里有资格搅浑水呢。我只是凭着直觉想,一个连自己年龄都会义无反顾改来改去的人,大概也只会写日记体传记或日记体小说,断然不如娃儿乃至老蒋那样,会写下“不仁不义”乃至“勿助勿忘”的诚恳……

- ·史志.史识.史心 | 2009-03-19
- ·漫长生活恍如一日 | 2009-03-17
- ·从书名说起 | 2009-03-17
- ·《怪诞行为学》的颠覆企图 | 2009-03-16
- ·张爱玲·小团圆 | 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