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下乡政策“喘息” 少了一千亿(2)
从数量上看,企业的生产任务与最终销售量相比,差了5000多万台。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人士说,“5000多万台,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是没有卖出去的下乡产品。也就是说,家电下乡的实际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政策效果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更愿意将5000多万台的数量差距,理解为是企业的库存,或者是还没有生产出来的。同时,在家电行业,在厂家和流通商中间,通常也会存在20%至30%的运转库存。
白为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彩电销售量突破了4000万台的大关。她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家电下乡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承认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作用,不过他对库存导致数据差距的说法仍然怀疑。他说,“目前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我们正在着手调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肖华举例说,如果一个生产企业领到家电下乡任务是100台,但实际他可能只卖出去了70台。那剩下的30台怎么办?如果没有销路,压在企业手里,企业会很困难,压在流通商手里,流通商也会困难。“如果不搞清楚真实状况,对于承担家电下乡任务的企业来说,这样下去有可能会把他们搞得很惨。”
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山东、河南、四川3省开始实施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试点,由中央和实施地区省级财政以直补方式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相关部门对三省试点给出的消费预期是100亿的销售规模,最终,只完成了40亿。
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推广工作,试点扩大至12个省市,产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政策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按照财政部的说法,家电下乡的政策目标是,“用4年左右时间,基本可使农村主要家电产品拥有率达到城市2000年水平。”以此测算,家电下乡政策实施4年,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销售额6200亿元,增加其他消费性支出3000亿元,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人士说,一些生产企业对于家电下乡预期过高,随着产品范围的扩大,农民对下乡产品的选择性正在增强,一些企业已经遇到了拿到国家的招标任务,但是却卖不出去的情况。这需要引起行业的警惕。“即便是国家有优惠政策,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农民都需要,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一定能卖出去。”
面对误差巨大的两组数据,工信部和商务部目前还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在肖华看来,今后首先需要规范家电下乡信心管理系统。在目前的基础上,企业实际卖了多少台需要登记录入,农民买了多少台需要登记录入,补贴领取了多少份也需要登记录入。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家电下乡最真实的情况。
肖华说,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知道家电下乡政策真实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大。这不仅涉及到家电下乡生产企业的经营,而且也是今后政策的依据。
1 | 2 |

- · 销售状况远低于预期 家电下乡或酝酿调整 | 01-25
- · “家电下乡”优惠了谁? |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