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透支建设用地 地方政府“欠债”难偿(1)
宋尧
06:32
2010-07-26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尧 在国土资源部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为此前“透支”的建设用地“还债”,但“还债”进程并不乐观。

本报获悉,国土资源部新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下称周转指标)”的运作正面临诸多问题,不仅“周转指标”可能存在着借而不还的风险,过去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运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可能爆发。

所谓“周转指标”,是指在近两年全国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额外借给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来自于该地区对未来几年建设用地指标的预支。

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尽管2009年旨在盘活后备耕地资源的土地复垦项目,在许多地方都大规模上马,但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只是在为预支了建设用地而“还债”,他们的表现还达不到国土部的要求。

该人士表示,为了让历年的耕地占补平衡统计数据“显得好看”,某些省份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现象。

“透支”的风险

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预支建设用地指标,缘于国土部的一项制度改革。

2008年底,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之后,为了在满足短期用地需求的同时,能够兼顾长远的用地指标控制,国土资源部推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改革后的“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

“到目前为止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已经下放了三批。”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告诉本报,大规模借出“周转指标”是国土部的策略,是为了应对近两年用地压力和许多不可测因素,国土部确定了以做大流量指标应对用地增长压力的策略。

据了解,在2009年3月份下发的第一批指标中,便已经达到了15.275万亩,涉及13个省市。今年7月,国务院又批复了10个省市进行“增减挂钩试点”,现有的增减挂钩试点省市增加到24个。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对指标下放程序也开始有所调整。

2009年之前,地方政府周转指标的申请还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向国土资源部上报项目。“一般是在4月份将项目报给省厅,省厅5月份报部,部里10月份报国务院,国务院批准后还要组织资料报省审批,正常情况下一年时间才批得下来。”湖南省株洲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如果遇到突发情况项目资料未能在5月份之前上报,那整个项目的审批就得顺延到下一年。

而从200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将指标直接下发给各个省,由各个省自行分配给项目之后再报批到国土资源部,优化了土地审批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增大了指标“归还”的风险。

5月底,国土资源部由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牵头,分成9个调研组,对现有的24个增减挂钩试点省份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快速调研,结果显示,第一批试点拆旧复垦5.58万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80%,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批试点拆旧复垦3.84万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33%。

“有的地方在部批准试点之外擅自开展‘挂钩’,扩大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在6月份的一次专门针对此次调查的部长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透露。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