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透支建设用地 地方政府“欠债”难偿(2)
宋尧
06:32
2010-07-26
订阅
 1  |  2 

此外,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增减挂钩试点范围内,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土地级差收益,违反规定跨县域调剂使用周转指标,将节余的指标用在中心城市,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尽管如此,国土资源部对这项制度创新仍是强调要继续推进。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要保持住宏观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造成土地需求的紧张,部里在想办法应对的时候,难免留出新的口子让地方钻空子。”国土部法律中心首席顾问杨重光对记者表示。

拿什么还债?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各地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被预支的指标,归还的方式则是各区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从项目区整体审批实施至指标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于是,从2009年该制度实施开始,土地复垦项目在许多地方都在大规模上马。

“无论是从项目的个数还是总的面积来看,2009年柳州获得的开垦项目实施批复都是历年之最。”广西柳州市的一位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的中层干部这样告诉记者。这一年,该市新增耕地达到2354多公顷。

“除了涉及经费的问题,农垦项目一般由各个省自己批复就可以,不需要直接报到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勘察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向本报表示,只是最后用于置换或者归还“周转指标”时,会需要国土资源部的审核。

然而,对于这些农垦项目的价值,邹晓云却表示怀疑,“对于真正急需大批建设用地的东部各省,去开发新农垦地基本上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对于中西部各省,新垦土地有多少能成为有价值的耕地?有多少又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呢?”

今年4月,国土资源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一些地方在农垦过程中通过围湖造田、毁林造田、侵占河床等方式增加耕地,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还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酿成更大的生态悲剧。

而许多新增的耕地也都处于远离城镇、人烟稀少、水热条件差的地区,再加上地块零散、人力耕作强度不够,不仅粮食产量极低,而且还面临着再次撂荒的危险。

“国土资源工作极难做到垂直管理。”邹晓云向记者分析,一般而言,实际操作土地流转的政府是市县两级政府,而国土资源部与各省级国土单位基本上不参与到一线的运作和管理当中。而从各级国土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来讲,县市一级无疑是与各级地方政府牢牢捆绑在一起的,而省级国土部门也承担着各省来自经济指标的诸多压力,意见也和部里有所分歧,“尽管有土地督察等多项制度,但地方上还是一有机会便寻求在用地上的突破,以提升其各项经济指标”。

据了解,2009年国土资源部确定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为630万亩,比2008年增加了50万亩,实际安排新增用地610万亩,仍比2008年增加30万亩。

此外,尽管历年的耕地占补平衡统计数据看上去不错,每年未能实现占补平衡的省份从没有超过10个,在多数年份也完成了占补平衡,但数据作假现象却不容忽视。

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2007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为282.4万亩,补充耕地为293.8万亩,补大于占11.4万亩,名义上实现了占补平衡,但同时进行的违法用地调查中却发现,当年全国共有24.5万亩耕地未经批准而被占用,这个数字远超过了现行统计的占补盈余数目。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