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行程单的秘密(2)
刘伟勋
06:32
2010-07-26
订阅
 1  |  2 

灰色通道

最近几年,随着电子客票的不断普及,涉及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企业使用填开虚假行程单的违法违规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市场上的虚假行程单占到了行程单总量的25%左右。2009年,我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2.3亿人次,使用行程单约1.4亿张。以此估算,2009年市场上存在着约3500万张虚假行程单。

从虚假行程单中赚取的差价,是相当一部分机票代理人的主要利润来源,其收益明显高于航空公司支付的3%的机票代理费和5%左右的销售返点。

据一位代理人介绍,部分票代给旅客虚开的行程单中标示的标价,至少能比代理人从航空公司或机票批发商买入机票的价格高出10%~20%。

虚开的行程单,在实质上类似于电子客票实施前代理人出售纸质机票时的“鸳鸯票”。其通常的操作手法是,代理人通过暗中操作,使旅客购买机票价格与电脑系统中实际的机票价格信息不符,再私自印制一份“行程单”,打印出更高的机票价格。

另外一种更为“高级”的做法,是代理人为旅客填开真实的行程单后,将旅客订购的机票作废票处理,以较低价格私自为旅客订购一张机票。这种违规做法较为隐蔽,旅客和航空公司都很难察觉。

这种“低价高开”的行程单,在市场上出现的虚假行程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民航局清算中心抽样检查的400多张问题行程单中,“低价高开”的行程单占到了大约70%。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低价高开”的行程单绝大部分是代理人自行提供的,但也存在旅客有意索要虚假行程单,赚取报销差价的情况。

事实上,机票代理人在虚假行程单上并非只赚不赔,很多时候他们还要做外界难以理解的 “赔本生意”,即高价订购头等舱、公务舱的机票,却以经济舱的价格卖给乘客,行程单上打印的票价也是经济舱价格。

这是与“低价高开”截然相反的“高舱位低开”,代理人通常要自己支付差价。代理人之所以这样操作,是因为订票的客户较为重要,可能是上级领导,也可能是与代理人关系密切的关键人物,但这些客户依据行政级别无法享受头等舱、公务舱的待遇。代理人填开“高舱位低开”的行程单后,重要客户可以乘坐头等舱或公务舱,其拿到的“经济舱”行程单可以到单位报销。

这种行程单,某种程度上是代理人维护关系和利益输送的灰色通道。

民航局清算中心抽样检查的400多张问题行程单中,约有30%的虚假行程单被列入“高舱位低开”的范畴。

黑代盛行

目前,国内取得中国航协销售代理资格认可的代理人约有8000家,大部分是机票批发商,缺乏直接服务旅客的能力,在大街小巷为顾客提供票务服务的,很多是没有取得资格认可的中小代理人,即俗称的“黑代”。有数据称,国内“黑代”的数量超过了10万家。

很多“黑代”都是合法注册的工商企业,但却没有获得中国航协的资格认可。原因之一是目前的代理人准入门槛较高。按照现行的《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格认可办法》,从事一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的,其实缴的注册资本应不少于人民币150万元;从事二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的,其实缴的注册资本应不少于人民币50万元。

一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格,是指经营国际航线或者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航线的民用航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销售代理资格。二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格,则指经营国内航线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航线外的民用航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销售代理资格。

被现行规定挡在在门外的“黑代”是虚假行程单的源头之一。一部分“黑代”由于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行程单,便采用伪造的方式提供给有报销需要的旅客。

也有一部分正规代理人出于牟利的需要,填开虚假行程单。但一位业内人士称,大型代理人通常不敢使用虚假行程单,因为面临着极高的法律风险。一旦被查证,就将面临着主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想根除虚假行程单,需要加强立法,加大查处力度,并完善行程单的管理使用规定。短期来看,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由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0696.HK,简称“中航信”)开发一套系统,使乘客统一在机场办理乘机手续时从值机柜台领取行程单,这样既能保证行程单的真实准确,又减少了乘客领取和代理人配送行程单的物流成本。

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中航信已经开发出这样一套系统,但由于尚未找到为其研发费用买单的办法,这一系统至今没有投入使用。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