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然而这份行业“底线”出台不久,就被业内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过于严格。特别是《条件》提出到的2011年底的电耗限期整改令,令一批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有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严格执行该标准,整改后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会超过10家,80%左右的企业将被淘汰。
从严的“条件”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曾发布多部委联合拟定的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该文件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黑名单,同时停止对多晶硅扩产项目的审批。
此后,多晶硅和光电行业进入沉寂期。直至2010年1月,开始对《条件》进行讨论,此文件一度被认为是行业松绑的国家态度,然而直到今年春节,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制定的《条件》才最终得以面世。
“我们基本上跑遍了全国所有集中多晶硅企业的地方进行调研,听取了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各方意见,可以说,最终出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他们充分的认可,尤其是一些大企业。这个文件的出台不是限制,而是规范和引导。”一位工信部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按照工信部电子司的调研,全国多晶硅行业目前计划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实际投资仅为400亿元,在建项目设计产能达到6万多吨。
“这足见国内多晶硅行业的投资冲动有多大,但是我们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能够最终形成规模的却很少。”该官员表示,“因此,这个政策是经过市场讨论研究出来的,而不是政府拍脑袋制定的,对于行业里真正做起来的大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扶持,而不是打压。”
正如上述官员所说,《条件》出台意在培育大企业,记者采访的几家多晶硅中小企业普遍认为《条件》出台后压力很大。
中小企业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条件》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一个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条件》出台后,有大企业认为国内不少企业的项目规模已达到5000吨/年,3000吨/年的规模相对较低,而小企业则认为很难在短时间内从现有的几百吨的规模一下跳至3000吨/年。
“文件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一家多晶硅生产小企业销售经理对记者表示,“但目前国内80%以上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单线产量只有几百吨,直接淘汰掉现有生产线形成3000吨的规模,资金上压力较大。”
该人士告诉记者,自38号文件出台后,各大银行基本上已经停止对多晶硅项目的放贷,而新的门槛又提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的规定,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1000吨生产规模投资约在7亿元至8亿元,3000吨的建设规模、30%的最低资本金就是6.3亿-7.2亿元左右,这对于已经没有贷款来源的中小企业又是一堵墙。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目前国内投产的多晶硅企业有25家,在建的28家,“这些企业最后能达标符合条件的,不会超过10家。”也就是说,80%左右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将在这次洗牌中淘汰。
此外,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该文件已经被工信部从网站上“隐藏”,《文件》将再做修改后与科技部等部委会签后生成新的文本放到网站发布。记者在工信部网站上看到,该文件已搜索不到,但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该文件名称,还可以看到工信部挂出的 《条件》全文链接。
不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工信部官员否认了“再次会签”,他表示,文件出台前已经过各部委审议,并报送国务院审批才发布,不可能说改就改。
1 | 2 |
- 光伏企业竞相美国设厂 生产重回成本高地 2011-04-14
- 意大幅削减光伏补贴 中国光伏企业再遇冷 2011-04-06
- 未通过审核 广东吊销15家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 2011-04-06
- 债券与增发纾困 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或加剧 2011-03-29
- 北非政局动荡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企业 2011-03-22